緬甸政變|中國企業為何成為被搗亂破壞的對象?
3月14日,緬甸(Myanmar)仰光城西的萊達雅(Hlaing tha ya)、雪碧達(Shwe Pyi Thar)等地區發生打砸搶燒事件。當地多個工業區有十餘家中資企業或中緬合資企業遭波及,大多為小本經營的服裝加工廠、服裝輔料廠和配套設備廠。
縱火者設置路障,騎摩托車呼嘯而來。多名工廠值班人員被打傷。至少有一家工廠的廠房被縱火者佔據。此案引發了中國駐緬甸使館以及北京的注意。
中國使館認為此案「性質十分惡劣」,將其定性為「打砸搶燒」事件,但也表示「尚無法確定縱火者身份」。憤怒之餘,中國使館只是要求當地警方「採取有力措施,保障中資企業及人員安全」,顯示中國正努力避免被捲入其中。
事發當日晚間,緬甸軍方已對涉事地區發布戒嚴令,其下屬「妙瓦底」電視台稱風波是「2,000人封鎖道路,阻攔消防員滅火」所致。但緬甸軍方至今仍保持緘默,亦拒絕發表評論。
緬甸的這次風波應存在多種可能性。
針對中國企業的打砸風波背後也有緬甸曠日持久的示威,點擊看解說
首先,不能排除有外部勢力捲入緬甸,藉此次動蕩局面惡化緬甸社會對中國的觀感,離間中緬關係。雖然涉事者的身份仍有待進一步確認,但諸如緬甸示威者之間流傳的「中國向緬甸派兵、派武器」、「中國向緬甸派出網絡專家以斷網」等傳言,原本就在reddit等右翼網絡平台大量傳播,且皆對中國帶有極強的針對性。
不過,外部挑唆之因素即便存在,亦只是極為次要的「順水推舟」。緬甸縱火打砸者,主要是因政局巨變和軍方暴力鎮壓而遷怒中國企業。
也就在3月14日,萊達雅一帶發生了示威者與緬甸軍警的激烈衝突,至少22人致死;同日,緬甸全國亦有至少38位示威者和1名警察死亡。一個半月以來,緬甸示威者可確定的總死亡人數已超過130人。
在「全國民主聯盟」執政期間,眾多緬甸民間團體、非政府組織興起,為緬甸民主化運動做出莫大貢獻。不過這類組織在與軍政府多年來的博弈乃至鬥爭中,也加深了其以「民主vs專制」的二元對立認知。
是以當緬甸政變爆發,中國作為一個被視作「非民主的專制國家」,再加上北京不干預他國內政的立場,便使得很多組織及示威者形成了「軍政府專制,中國亦專制,中國不譴責政變,所以中國支持政變」的看法。
而緬甸示威者起初所需面臨的尚只是警察,隨着示威持續,緬甸國防軍將有作戰經驗的部隊投入街頭鎮壓前線,裝備簡陋的示威者面臨的便是從槍林彈雨歸來的軍人,暴力、流血等情況亦愈發慘重。值此,示威者們極端高漲的憤怒,亦隨之外溢,乃至遷怒至同一地區的中國企業。
當然,雖然緬甸示威者多將軍政府與北京綁定,但實情並非如此,緬甸軍政府對此也深知不疑。北京雖然仍規避「政變」之類的措辭,但中國在緬甸變局一事上的態度實和東盟一樣,為「兩不相幫,由緬甸人自己解決」,這是中國不干涉別國內政的官方立場。
是以中國在聯合國安理會也會聯名表示「強烈譴責緬甸針對和平示威者的暴力,並再次呼籲釋放昂山素姬等人」,且由外交部多次表示「希望緬甸各方保持冷靜克制,從緬甸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堅持通過對話協商,在憲法和法律框架下解決矛盾分歧,繼續推進國內民主轉型進程」。
要知道,自緬甸羅興亞問題爆發開始,昂山素姬政府以「客居緬甸的外國人」之方式處理該群體,期間的暴力和歧視性措施,令昂山飽受西方政府和輿論的責罵。彼時亦採取「譴責暴力,但緬甸的問題由緬甸人自己解決」態度的中國,反而成為國際少有的、願與昂山素姬和緬甸全民盟政府合作的對象。
是以,緬甸如今的動蕩總會過去,待得事態平息,彼時無論是軍方還是全民盟在任,都會重新宣揚「緬中胞波情誼」。只是當下的動蕩,勢必會影響中資企業對緬甸的信心,而原本就杯水車薪、亟需外資投入的緬甸政府,亦勢必需要在事後彌補時下動蕩所帶來的創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