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東歐峰會|為何由習近平而非李克強主持?
中國外交部2月8日發布消息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月9日主持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峰會。從時間上來看,臨近峰會前一天,北京才發布消息不同尋常。
這也是2012年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機制啟動以來首次舉行領導人峰會。據查詢,歷次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中方通常是由總理出席,比如2012年4月,首次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在波蘭華沙舉行,時任國務院總理温家寶與會。從2013年至今的歷次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都是現任中國總理李克強出席。如今,中國—中東歐領導人舉行峰會,顯然提升了規格。
據Politico網站透露,過去數天,北京一直在試圖說服波羅的海沿岸三國和波蘭派出高階代表與會。立陶宛和愛沙尼亞的總統和總理都不會出席,計劃改為讓部長級官員參加。立陶宛未表示會參加視頻會議。
中東歐部分國家的態度被媒體解讀為「冷待」北京,可為何北京提升了對此次峰會的重視?原計劃2020年的中國—中東歐領導人會晤並未成形,如今,中國與中東歐的峰會舉行,北京方面是習近平而非李克強主持,這種變化意味着什麼?
一方面,這體現了中國對歐洲的重視,尤其是在美國新總統拜登(Joe Biden)上台並表示要聯合一眾盟友應對中國的大背景之下,中國處理好與歐洲的關係可以減緩美國對中國的戰略壓力。
中國前領導人毛澤東曾指出:「所謂政治,就是把我們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敵人搞得少少的。」面對美國,中國需要「合縱連橫」。不論從經濟體量還是政治影響力來看,歐盟作為一個整體對全球地緣政治格局的影響不可低估。
可以看到,中國在拜登上台前與歐盟完成中歐投資協定談判。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1月16日在中國官媒《求是》雜誌發文,在談到大國關係時,順序是中俄、中歐、中美。這些都凸顯了中國對歐盟的重視。
而中東歐也是中國對歐的重要組成部分。2020年,中國與中東歐17國貿易額達到1,034億美元。自2012年以來,中國與中東歐17國貿易年均增速8%,是中國對外貿易增速的三倍以上,是中國與歐盟貿易增速的兩倍以上。
拜登勝選至今,中國先是與歐盟完成中歐投資協定,後要召開中國—中東歐領導人峰會,中國對歐洲的攻勢非常明顯,更是用看得見的合作來鞏固與歐洲的關係,也能很大程度上分化美國對中國的壓力。
中歐趕在拜登上台前宣布完成中歐投資協定,歐洲領導人面露微笑:
另一方面,習近平主持中國—中東歐領導人峰會是中國成為全球性大國之後外交調整的需要。
此前,中國與歐盟、中國與中東歐的領導人會晤主要是中國總理出席,自2019年3月習近平訪問法國與法國、德國和歐盟領導人舉行四方會談後,中國—中歐領導人峰會隨之展開,最近的一次是習近平2020年9月與德國和歐盟領導人舉行視頻峰會。2019年12月,中日韓三國領導人峰會,時任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韓國總統文在寅與習近平在北京會晤後,才與李克強舉行峰會。如今,多由李克強出席的中國—中東歐領導人會晤,變成了習近平主持峰會。
可以說,中國最高領導人越來越親自介入具體外交事務,尤其是對與重要外交夥伴之間的外交事務。外交服務於內政,中國現在的發展需要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而全球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認為自己「越來越接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國與世界的關係進一步緊密,中國外交的分量也隨之增加。中國過去幾年對外交體系進行了一系列變革,習李的分工也出現了一些變化,比如現在習近平主持中國—中東歐峰會,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中共決策層尤其是最高領導人對外交工作直接拍板、定調,其實都是服務於國家發展的大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