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對峙一年後 新德里真的能拋棄中國貨嗎?
2月中旬的新德里人心惶惶,十萬人以上的圍城農民尚未散去,新冠疫情也未好轉,每天333萬劑疫苗的缺口同樣沒有緩解的迹象。在種種問題尚未解決之前,面對着即將到來的春天,自2020年5月以來在邊界引發人員傷亡的中印對峙也到了隨氣温上升而引發更多關注的時候。
當新德里的愛國人士開始默唸加勒萬的「烈士」,感歎印軍的「武功」時,一個問題也隨之而來:印度當局在2020年6月後開始的「抵制中國貨」、「自力更生」的行動在這段時間裏執行的究竟怎麼樣了?新德里真的能如願以償地拋棄中國貨嗎?
抵制背後的實質
從2020年5月後,印度當局和企業在努力減少印度對中國商品的依賴。這其中最主要的手段莫過於取消政府採購或實施行政命令。
印度喧鬧一時的「抵制中國貨」熱潮最終只是說說而已:
就前者而言,印度鐵路公司已因此與中國企業解約,其合同總額為47億印度盧比(約合5億港元);印度國有電信公司也被要求不得使用中國華為公司的產品,到2020年7月,印度電力部也因網絡和安全為由,限制了中國出售的電源和物聯網系統,這批貨物甚至佔中國進口印度產品的30%。
就後者來說,這其中最突出的莫過於從6月30日開始,印度當局以「臨時禁令」名義,長期封禁TikTok等兩百多種中國研發的手機應用程序。這些舉動都展現出了新德里在非常時期的激憤心情,但其影響終究難以衡量。
印度著名智庫「觀察家研究基金會」(ORF)指出,中國是全球供應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印度的製造業從各種原材料到關鍵零部件都嚴重依賴中國的進口。
根據印度上議院資料顯示,在2019年間,印度70%的電子組件,45%的耐用消費品、70%的原料藥(即藥物中的有效成分)以及40%的皮具均來自中國。
到2020年,這一趨勢因為新冠疫情一度受到了明顯衝擊。根據中、印海關數據顯示,中國為防疫採取的全境封閉,導致中印貿易額在當年前兩個月較2019年同期下降12.4%,總額為120億美元。
到當年4月,中印貿易額達到歷史低點,為32億美元,到5月,由於印度「封國」,中印貿易又受阻斷,6月的加勒萬河谷夜戰又導致印度民間「要求抵制中國商品」。可到了7月,中國進口印度商品總額還是回升到了56億美元,幾乎達到了兩國疫情前的水平。
中印間的諷刺一幕
進入8月後,中印兩國的貿易額甚至開始在各自領域出現了全面回升乃至大範圍增長。
就中國而言,該國在4月恢復正軌後,到2020年8月,其在印度進口國中所佔的市場份額已達18.11%,較之上一年度的13.75%有大幅上升。雖然印度企業大舉採購中國商品有擔憂當局下達行政禁止令之虞,但其客觀效果還是促成了大量訂單的產生,譬如在7月時,印度企業就大批採購有機化學品、電氣機械和設備、藥品和醫療設備,其中藥品進口竟創下了歷史記錄,達3,012萬美元,這一額度較之2019年7月提升了50.32%。到9月,印度企業購買有機化學品、電機、鍋爐設備等產品的月度貿易額也和2019年同期持平。
疫情之後的印度經濟需要外來刺激,中國恰好扮演了合適的角色:
就印度而言,該國向中國輸出礦石、礦物副產品、有機化學品的進程也在6月莫迪(Narendra Modi)當局宣布「解封之後」得到加速,這種生意興隆的局面甚至沒有受加勒萬夜戰的「愛國氣氛」所左右。這三類產品在2020年內對華出口增長總額為26.19%,較之同年印度出口總額下降21.13%顯出了相當大的反差。
有分析人士認為,印度有機化學品、塑料對華出口的大規模增長與該國鋼、鐵產品尤其是鐵礦石對華輸出量上升有關,在2020年1月至9月間,印度鐵礦石對中國的出口總額為21.47億美元,較2019年同期上升3.435億美元。
這種強力拉動市場的局面與中國在疫情後重回正軌,需求暴漲分不開的,根據印度海關數據顯示,在2020年4月到9月間,中國買下了印度輸出鐵礦石的90%,其貿易額約為17.28億美元,較去年同期上漲了83.91%.印度對中國的塑料出口也因此受到刺激,從4.347億美元增長到7.158億美元,增長了71.8%,有機化學品的出口總額為13.4億美元,在印度輸華產品中佔據15%的額度。
事實上,到2020年12月,印度政界、財經界人士正在尷尬地發現一個頗具諷刺意味的現實:儘管印度的反華情緒在擴散,中印兩軍仍在前方瞠目相見,但這並不妨礙中國成為印度在2020年的最大貿易伙伴以及印度的第一大商品出口國。當印度百姓在接受報紙採訪,表示要抵制中國產品,私下卻購買中國日用工業品時,新德里「抵制中國商品」的號召可能也早已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