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邦智庫|耶倫將對美國經濟發揮關鍵作用

撰文:古美儀
出版:更新:

經歷了一番波折之後,美國新總統拜登(Joe Biden)離上任越來越近。從美國大選後的政治局勢變化來看,拜登新政府面臨的最大挑戰仍是妥善解決美國內部因為疫情等一系列矛盾引發的內部問題。因為全球化帶來的美國經濟結構性的問題、新冠疫情的應對等已經促使拜登聲稱將推出新的經濟刺激計劃。緩解美國日益極端化的政治傾向,彌合內部矛盾,推動美國經濟的恢復則是拜登新政府的首要而急迫的任務。

從美國經濟面臨的挑戰和危機而言,78歲的拜登能否力挽狂瀾,他所任命的新財政部長——74歲的耶倫無疑將會承擔經濟決策和執行的核心角色。

本文源自安邦智庫

1946年出生的耶倫(Janet Yellen)可說是美國學院派經濟官員的典型代表。她在耶魯大學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早期曾任教於美國哈佛大學、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後長期擔任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Haas商學院的教授,在克林頓政府時期,擔任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奧巴馬時期曾任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副主席,參與了2008年金融危機的應對,伯南克(Ben Bernanke)於2014年2月卸任之後,耶倫成為美國聯儲局(Fed)百年歷史上第一位女性掌門人,直至2018年2月交棒於鮑威爾(Jerome Powell)。

就美國經濟在金融危機後的總體表現而言,其工作成績被廣泛的認可。她所堅持的「鴿派」觀點,被認為對於華爾街和美國金融市場具有「友好」的態度。因此,拜登任命其為財政部長,受到了包括共和黨在內的美國社會的廣泛歡迎和認可。

很多機構都認為,即將出任財政部長的耶倫,被認為將在從稅收、氣候、關稅和政府開支的各個方面擁有巨大的影響力;同時她還將擔任美國金融監管機構團隊主要負責人,以應對金融體係中出現的風險。而作為現任聯儲局主席鮑威爾的前任上司,她對於美國的貨幣政策同樣具有影響力。可能成為唯一擔任過總統經濟顧問主席、聯儲局主席以及財政部長的「大滿貫」人物,她將全面掌控美國的經濟和金融政策。

不僅如此,如同她擔任聯儲局主席時所強調的,「根據長期協議,美國財政部在國際經濟政策和美元問題上代表美國政府發言」。作為新財政的耶倫,無疑將會在拜登政府的國際政策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由此看來,在拜登新政府中,耶倫可以說將扮演經濟領域「虛擬總統」的角色。

拜登選擇聯儲局前主席耶倫擔任下一任財政部長,她將成為拜登班底最重要的宏觀經濟幕僚。(Getty)

近期,從拜登陸續任命的其內閣團隊來看,一個特點是多元化,兼顧了出身、背景、種族、性別等各個方面,頗具有民主黨「兼容並包」的特色;另一個特點是老年化,他大量啟用奧巴馬政府時期的「老將」和身邊的「老人」。與耶倫的任命相比,有媒體評論認為,這一內閣團隊的組成,缺乏特點和想象力,反映了拜登的個人性格中「穩妥」的特點。

由此看來,耶倫不僅被拜登自己,也被美國各界寄予厚望。經濟刺激方案,未來的經濟發展,全球化的未來,都需要依靠耶倫這位「虛擬總統」來推動,因年齡問題,被戲稱為「眼瞓Joe」的拜登可能只是起到點頭簽字的作用。

在獲得財長提名時,耶倫曾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和經濟衰退共同造成諸多傷害,最脆弱的群體受到的影響最大。「這是美國的悲劇,我們必須緊急行動。不採取行動將造成自我強化的衰退,造成更大的經濟破壞。」她還呼籲解決種族、薪酬、性別不平等,以及薪資增長停滯不前等更深層結構性問題。她在11月份還表示,聯儲局剩餘的貨幣政策工具有限,而財政政策將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

這意味着,即將擔任財長的耶倫,仍會堅持新凱恩斯主義的政策路線,推動更大規模的財政刺激,以應對目前的危局。如果能妥善解決美國經濟的結構性問題,擺脫新冠肺炎疫情的困擾,推動美國經濟的復蘇,耶倫將是美國最偉大的財長之一。

當然,從耶倫的學院派背景而言,華爾街和全球的金融市場人士大部分都認為,其仍會傾向於維護美元的地位,這恐怕與民主黨的政策傾向相矛盾,是其任職的隱憂。畢竟,此時的美國與2008年金融危機時期所面對的經濟金融環境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特別是,在聯儲局空前放水和美國財政赤字高企的情況下,美國經濟能否擺脫通脹的陰影,維護金融市場的持續繁榮,對於耶倫而言,仍是一個巨大的挑戰。而金融市場也不會忘記,在2015年,她擔任聯儲局主席時,所堅持的推動美國QE退出的政策,急於推升美元所帶來的全球市場波動,以及她無法進入聯儲局第二個任期的尷尬。

因此,這位「虛擬總統」,能否完成拜登的第一個任期是最令人所擔心的。這對於拜登政府而言,其負面影響也是致命的。

最終分析結論:

就新一屆美國政府的經濟和金融政策而言,耶倫無論是專業背景還是經驗都將在拜登新政府中扮演核心的角色,可以被認為是拜登新政府的「虛擬總統」。

同樣,她所肩負的責任和挑戰也十分艱巨,能否化解美國的內部矛盾,推動美國經濟走出疫情的影響,將關係到其自身的聲譽和職業生涯,也關係到拜登政府的命運。

本文為安邦智庫「每日金融」專欄1月11日之研判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