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官員訪問兩度告吹 台灣仍只能對美國無怨無悔

撰文:林嘉禾
出版:更新:

美國2020年11月3日大選後,原定兩次官員訪台都在最後關頭被美國取消,先是環保署長惠勒(Andrew Wheeler)本欲在12月初訪台,卻在11月25日由彭博社(Bloomberg)報道其已取消行程;第二次則是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克拉夫特(Kelly Craft)原定於2021年1月13日訪台、卻在1月12日才由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歐塔加斯(Morgan Ortagus)宣布取消所有官員外訪,而又吿吹。

美國兩次放台灣鴿子,台灣的外交部卻是非常鄉愿,第一次被放鴿子後,回應因為「行程變動」、惠勒「確定無法在今年底以前來訪」、對此「感到惋惜」,而第二次被放鴿子,則稱「表示理解與尊重」、「感到惋惜」、「歡迎克拉芙特大使於未來適當時機來訪」。實際上,就算是2021年迄今惠勒也沒訪問台灣、克拉夫特基本上也不會被留任聯合國大使一職。

歸根結柢,美方官員宣布要訪問台灣,但旋踵又取消,還是累犯,這對雙邊關係而言都是非常不莊重的事,可以想見,如果這種事情發生在美國傳統盟邦西歐各國或者日本、韓國甚至菲律賓,肯定會引起巨大反彈,當地國政要勢必高調表達被虧待的抗議,但發生在台灣,民進黨政府似乎仍只會逆來順受。

美國國務院宣布暫停官員外訪,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克拉夫特的訪台行程也吿吹。(AP)

而且,根據法媒法廣網(RFI)報道,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也會取消訪問歐洲的行程,主因乃是盧森堡外相和歐盟各主要領導人都拒絕同意接見他,包含盧森堡政府、歐盟、北約(NATO)都沒有安排行程,對此美國國務院只是說,取消行程是為了準備拜登(Joe Biden)就任前的交接工作。

如果美國國務院取消所有官員外訪行程,是為了掩飾蓬佩奧不受待見的尷尬,則克拉夫特台灣行程的取消,無疑就是把台灣當作陪葬品;而如果美國真是為了政權交接才取消所有出訪行程,但拜登何時上任大家都知道,選在出訪前一日才吿知取消,明顯不尊重台灣,尤其克拉夫特是以現任聯合國大使身分訪台,而蓬佩奧先前訪問比利時之頻繁乃無可計數,兩種取消自然不可一概而論。

在惠勒訪台計劃取消之後不久,美國候任總統拜登也宣布在國內環境強化前他不會簽署任何新的貿易協議,台經濟部長王美花當時回應,「將心比心、可以理解」;而在兩次美方官員取消訪問後,台灣外交部都只表達「感到惋惜」、並且「理解與尊重」的一方,連在野黨國民黨主席江啟臣都表示「可以理解」,放眼與美國友好的歐洲各國與日韓盟邦,恐怕找不到跟台灣一樣具有強烈「同理心」善待美國的政府了。

1月9日美國國務院宣布取消美台交往限制後,民進黨立委間該黨國際事務部主任羅致政稱,這是1979年以來美國最重要的友台決定,期待未來台美關係發展的無限可能。(多維新聞網)

若再追問下去,美國官員訪台,究竟是挺台還是別有所圖,則實在很難斷定這些往來是純粹理想、不受污染的。因為這些美國官員,背後都有一些明顯的特定利害關係,舉凡美國衛生部長阿扎(Alex Azar)曾是藥廠說客、環保署長惠勒曾是煤炭業說客、駐聯合國大使克拉夫特的丈夫更是煤礦商,他們為何而來,也不是沒有人質疑過。更不要說此前訪台的美國國務院次卿克拉奇(Keith Krach),主管的恰是經濟成長、能源和環境議題,而許多人都未曾注意到,美國石油輸出台灣,從2017年至今,已從零開始一躍為台灣最大石油進口國。

當蓬佩奧宣布取消美台交往限制,並稱國務院數十年來制定複雜內規限制美台官員互動,美國政府如此片面做法意在安撫北京共產政權,但不會再如此,行政機關可將以往國務院發佈的對台交往準則視為無效。這看起來對台灣是好消息的消息,旋即被克拉夫特取消訪台而淹沒,也再度驗證了制度或理念都不是國際關係至高準則,基於利益的現實思維或許才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