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會暴亂 | 倘若此事發生在中俄

撰文:紀瀾
出版:更新:

對於1月6日美國國會暴亂,美國主流媒體多譴責這是「叛亂」(insurrection),認為這是對「民主的攻擊」。在這場動亂中,示威者被圍攻甚至中槍而死,政界媒體卻鮮有為他們發聲撐場,縱有認為警方存在處置不當之嫌,整體輿論也並未聚焦於此。
如果這樣的場景發生在美國之外,尤其是發生在像中國、俄羅斯這樣的國家,西方輿論恐怕又是另外一番模樣。

美國現任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1月6日宣布要實現有序交接。在他做出這番表態前,特朗普的支持者們衝進了國會,一度中斷了國會的選舉人票計票行動。荷槍實彈的安保人員在諸多議員逃離後開始清場,使用了催淚彈、閃光彈等,現場還傳出槍聲,最終致使一位退役女軍人中槍不治,另有三人因踩踏、哮喘病發等原因而亡。

支持特朗普的示威者衝擊國會的行為遭到美國乃至西方政界和輿論幾乎一致的批評。

特朗普支持者暴力示威,攻佔國會大廈(點擊查看大圖):

+7

美國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在重新召開的聯席會議上稱,這是美國國會「歷史上黑暗的一天」。他還稱:「那些今天在我們國會大廈大肆破壞的人,你們沒有贏。暴力永遠不會勝利」。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在Twitter譴責攻擊國會大廈的行為「不可接受」,並稱支持每個人和平示威的權益,但不管是在美國還是全世界各地,無視法制與暴亂「都不可接受」,「要儘快抓捕那些參與這場暴亂的罪犯」。

參議院共和黨領袖麥康奈爾(Mitch McConnell)也在會場上表示:「我們不會被暴徒、惡棍或他們的威脅擋在這個會議廳之外,我們不會屈服於那些無法無天的行為或是恐嚇」。

樹倒猢猻散。特朗普此前盟友一一與之劃清界限,難免令人感到諷刺。

1月6日,美國國民警衛隊在華府國會山列陣,協助警察嚴陣以待。(Getty)

當選的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將特朗普支持者的行為直接定性為「叛亂」。

美國前總統奧巴馬(Barack Obama)發表聲明稱這一事件由「現任總統煽動」,是美國「巨大的恥辱和蒙羞時刻」。

美國前總統小布殊(George W. Bush)發表聲明,對特朗普支持者衝擊美國國會大廈事件表示譴責,稱其「令人作嘔」,但又「讓人心碎」。

美國前總統克林頓(Bill Clinton)發表聲明稱,特朗普支持者衝擊美國國會大廈這一事件表明,美國國會、美國憲法以及美國本身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攻擊。

這一事件也引發了美國之外很多國家的關注。英國首相約翰遜(Boris Johnson)稱美國國會的場景是「可恥的」。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Jens Stoltenberg)稱華盛頓特區發生令人震驚的一幕。這次民主選舉的結果必須得到尊重。歐盟外交政策高級代表博爾雷(Josep Borrell)稱「這不美國」。

包括《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CNN、《金融時報》等在內的西方主流媒體也將矛頭對準了特朗普的支持者,譬如《金融時報》的標題裏直接稱「憤怒的特朗普支持者擾亂了權力交接」。

各方將特朗普的支持者歸為「施暴者」一方,強力清場的警察稱為維護秩序的保障,似乎這裏面沒有不妥之處:引起衝突的人該譴責,理應受到懲罰,平息混亂的人當讚揚,是履行了自己的本職工作。

1月7日,德國各大媒體的報刊皆以美國國會暴亂為封面。西方政客界對華府1月6日發生的事感到驚詫和沮喪。(Getty)

試想一下:如果這樣的動亂不是發生在美國,不是發生在西方國家,而是發生在中國、俄羅斯等西方眼中的「不民主」國家,輿論會譴責衝擊國會的一方嗎?輿論會認為警察有權動用武力來維穩嗎?如果在這樣的動亂中也有抗議者傷亡,輿論又會做何反應?如果中國、俄羅斯在首都實施宵禁,又會有多少批評?

被西方長期奉為榜樣的美國發生這樣的事件,便被形容為「這不美國」以及「暴民衝擊國會殿堂,總統不能坐視不管」;發生在伊朗、委內瑞拉、敘利亞、利比亞、伊拉克、中國、俄羅斯便是「政權對爭取自身權利手無寸鐵的民眾開槍,彰顯了其獨裁暴政本質」。一再上演的雙重標準,已不值一一贅述。

時下美國華府暴亂對西方不少人帶來震撼,也令不少政界、輿論界的人試圖為其圓說,但這些人又可曾想過孔子「推己及人」又或耶穌「只見他人眼中刺,不見自己目中樑」的教誨?當西方不再將自己置於道德高地,對他國橫加點評時,自然也就不會有現在的震撼,亦能更好地着眼於自身的不公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