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內閣|耶倫主導對華經貿關係 中美競爭迎何種轉變?
如果說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時期對華經貿關係由財政部、貿易代表辦公室、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交叉式混合領導,那麼拜登(Joe Biden)上台後的對外經貿關係可能由他提名的財長耶倫(Jenet Yellen)主導。貿易代表和白宮經濟顧問各司其職,扮演好建言獻策和監督執行的角色。
拜登選擇耶倫可謂一舉多得,既滿足了重用女性的政治需求,又體現了民主黨決策的中庸。內政方面,耶倫可以藉助多年來在華府積累的聲望,推動兩黨合作,通過和抗疫及經濟復甦相關的財政刺激計劃;經貿外交方面,耶倫擁護多邊主義,有助於拜登政府強化多邊經貿合作,其中也包括同貿易對手的合作。
對於耶倫,中國政府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耶倫在美國聯儲局、美國兩黨和世界經濟學家當中都有很好的口碑,提名也很容易得到參議院確認;陌生則是因為她很少就中美經貿關係何去何從直接發表評論,屬於一位低調的温和派。不過,從她近年來對特朗普政府的批評言論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2018年6月,耶倫離任聯儲局主席時曾批評特朗普政府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認為其已經偏離了二戰以來美國引領的多邊貿易體系。美國應該遵從世界貿易組織(WTO)規則及既定的貿易原則,有序地處理同中國和歐盟的貿易問題。
2020年1月,在香港舉辦的亞洲金融論壇期間,耶倫曾警示稱,中美在人工智能、5G技術等和國安相關的科技競爭,以及中國國企補貼,都是相當棘手的問題,對全球經濟影響很大。如果中美無法找到共同點,世界就有可能分裂為兩大競爭集團,這也不利於科技進步。
在今年2月世界銀行舉行的一次活動上,耶倫提到,美國的確對中國有很多合理的關切,比如強制性技術轉讓,知識產權盜竊、中國市場的不夠開放等,這些都應該是重點關注的領域。但對於關稅,耶倫認為,特朗普加徵關稅的做法並沒有讓美國製造業更有競爭力,也沒有增加製造業崗位。中美能夠達成第一階段協議「休戰」是好事,但保留的關稅也同樣傷及美國企業利益。
從這些言論可以分析,耶倫反對和中國打關稅貿易戰,也反對打科技戰。她支持中美在科技領域良性競爭,而非彼此割裂和脱鈎。雖然拜登已表態暫時不會撤銷已有關稅,但為了穩定市場,耶倫也會勸說拜登政府通過和中國的談判,降低和取消已加徵的關稅。如果中國無法達成有實際意義的協議的話,未來美國貿易代表的角色可能會弱化,耶倫則在拜登經濟團隊當中佔據主導角色。
但這並不意味着中美在經貿和科技領域的競爭會就此緩和。特朗普執政時期,美國國會就中國貿易出口與投資設置了很多限制,包括國會已通過的《外國公司問責法》(Holding Foreign Companies Accountable Act),將要求在美上市國外公司遵從美國審計制度,嚴格限制中國企業在美上市交易。可以預料,特朗普這四年來強調的美中關係「互惠性」(reciprocity),在拜登執政時期同樣適用,就體現在貿易出口和投資方面。
拜登上台後也會牢牢維護美國的科技主導地位,採取舉措應對耶倫提到的國企補貼、產權盜竊等問題,也會限制科技領域的投資和交易。但和特朗普政府不同,拜登及耶倫團隊不會像特朗普那樣一刀切,隨意給中國企業扣上「國企」帽子,或者指控中國企業和解放軍有聯繫,予以打擊,而是具體案例具體對待,專門打擊真正意義上和美國國安威脅有關的中國科技企業。
所以,中美下一階段的競爭不會緩和,甚至仍有激化的可能,但總體上會更有序。但和特朗普執政時期不同,拜登上台後和中國加大競爭的同時,也會開展有限度的合作。在科技與經貿領域,耶倫將是一位美國對華強硬的「緩衝劑」。
而且,耶倫主政財政部後的一兩年內,她的工作重點仍是向國會要錢,並想辦法如何花錢,且要惠及國內勞工利益。對外,她也會為這個目標服務,平衡好同中國的競爭與合作。
可以預料,如果內政上允許的話,拜登經貿團隊未來對華談判不光體現在中美雙邊層面,而且有可能延伸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貿組織改革的相關談判。也就是說,未來四年的經貿關係既有雙邊談判,也有地區和多邊博弈。在這個過程中,耶倫將藉助其在國內和國際上積累的資歷和人脈,在拜登政府內扮演更多主導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