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紛頻頻 中澳之間近來究竟在發生什麼事?

撰文:謝淳 吳迪
出版:更新:

11月30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在Twitter發布的一則推文再度於中澳輿論激起波瀾。

根據澳洲11月19日的軍事調查報告顯示,該國特種部隊於阿富汗濫殺39名當地囚犯、農夫和其他平民,且編造謊言掩飾事件。事件激起全球譴責,澳洲軍方則於11月27日表示開除13名特種部隊士兵。

就此事,趙立堅今晨在Twitter發文,譴責澳軍屠戮阿富汗平民,並配上了一張澳洲士兵持刀威脅兒童的照片,圖片另配文「別害怕,我們來此為你帶來和平」。

澳洲總理莫里森(Scott Morrison)就此隨後召開新聞發布會,批評趙立堅該推文的配圖「冒犯了所有澳洲人」,並要求中國政府就此事道歉。

事實上,此事只是中澳關係近來處於低谷狀態的另一個寫照。

自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爆發以來,中澳關係下滑的速度恐怕比舉世關注的中美關係更有過之而無不及。澳洲在國內及國際頻頻就香港、新疆、台灣、中澳關係等問題發起對中國的指責,中國也對澳洲商品相繼發起限制性措施。

當雙方各執一詞,澳洲對中國的經濟依賴也使得坎培拉面臨相當被動的處境——而也正是北京的訴求所在:澳洲需要調整現在自身政治策略與經濟策略錯位的情況。

澳洲對華出口輪番臨難

幾個月來,澳洲對華出口一再面臨波折。5月,澳洲大麥因「傾銷和政府補貼」而被中國宣布徵收合計80.5%反傾銷和反補貼關稅;此後幾天,澳洲四家屠宰場的牛肉又因「檢疫問題」被中國暫停進口;11月,澳洲昆士蘭州的木材因「檢出天牛、吉丁等活體檢疫性林木害蟲」而被停止放行;11月27日澳洲紅酒又因傾銷而被中國給予警吿性質的處罰。

據澳洲統計局2017年至2019年間的統計數據,澳洲近年來輸華的前20種物資為鐵礦、煤、金、羊毛、牛肉、銅礦、鋁礦、精煉銅及合金、鋅礦、藥品、其他礦產品、羊肉、葡萄酒、棉花、麥乳精、原油及瀝青提取物(如天然氣)、薪柴、甲殼動物(即龍蝦)、原木、大麥,總規模為823.27億美元,佔澳洲對華出口的逾八成,更佔澳洲出口總額逾三分之一。

近月以來,以上數類物資的對華出口輪番遭遇問題,影響之大可想而知。

澳洲政府對中國採取強硬立場,導致在華利益受損(點擊圖集查看):

+4

中國的清單 莫里森的轉圜

就在澳方近來一再指責中國刻意刁難之時,據報中國駐坎培拉大使館於11月18日向澳洲多家媒體提交了一份「14項對澳不滿清單」,具體為:

・阻止10起中國在澳洲的基礎建設與農業的投資案;
・於2018年禁止華為參與澳洲5G網絡建設;
・被視為針對中國的、缺乏證據的、外部干預性質的立法;
・將正常中澳交流政治化、污名化,取消中國學者澳洲簽證;
・呼籲對新冠病毒起源進行獨立調查,配合美方對華攻勢;
・持續針對中國的香港丶台灣與新疆內政指手畫腳(incessant wanton interference),在國際論壇帶頭攻擊("spearheading a crusade")中國;
・第一個在聯合國就南海發表聲明的域外國家;
・跟隨美國的對華輿論攻勢,散佈源於美國的、關於中國疫情管控的誤導性信息;
・通過立法方式攻擊維多利亞州與中國在「一帶一路」的合作;
・資助反中智庫發表不實報告,為了操控公眾對華印象,從而散播圍繞新疆和「中國滲透」的謊言;
・沒有任何理由及解釋的情況下,於凌晨時段對中國駐澳記者進行突襲式調查;
・無證據情況下指控中國發起網絡攻擊;
・議員譴責中共,種族歧視華人和亞裔;
・媒體持續發佈不友善或對立性報道,惡化中澳雙邊關係。

很明顯,中國並不避諱澳方「中國將貿易作為政治武器」的指責,從中方角度出發,澳方政府及媒體近來的一系列取態令兩國關係惡化,兩國貿易關係出現問題也就是必然後果。

對此,澳洲總理莫里森19日的回應頗為值得玩味。他一方面稱「澳洲永遠會是澳洲」,將根據自身國家利益和價值觀作出決定,另一方面也稱「很高興與中方就14項投訴進行討論」。11月23日,他在參加一個面向倫敦聽眾的網上論壇時,也主動表示期待與中國「愉快共存」,並強調澳洲不想被迫在華盛頓和北京之間進行「非此即彼的選擇」。

澳洲對華出口規模是隨後8大出口目的地之和,所以中澳貿易受損不僅影響到澳洲企業、就業、民生,更對執政者帶來直觀的國內政治壓力。近來莫里森政府無論是11月參與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議(RCEP)簽署,還是圍繞亞太合作及中澳關係的積極表態,都是為了重置兩國關係。

不過,在澳洲要面對的政經現實挑戰中,中國並不是那個唯一,甚至並不是那個最難相處的對象。

中澳關係斷崖式下滑,莫里森與特朗普會晤頻繁(點擊圖集查看):

+15

澳洲自己的路

11月25日,美國駐澳大使卡爾瓦豪斯(Arthur Culvahouse)針對中國該14項清單頗為調侃地表示「這是個蠻有趣的清單」,「美國從不會做出這樣的干涉」,該份清單說明莫里森政府「維護了自己的利益」。同日,美國國務院經濟發展與能源內環境次國務卿克拉奇(Keith Krach)也表示,「澳洲早期對華為的立場引領了美國的政策」,稱澳洲是「為了捍衛民主價值而走在譴責中國的最前面」的民主先鋒。

對於這類誇讚,《澳洲金融評論》(AFR)的一篇主筆文章恐怕點出了坎培拉的心態:「美國持續為莫里森對華政策增添難度。文章表示,在澳洲試圖在對華問題上證明自己的獨立,在中美之間試圖保持中立時,美國卻一再試圖將澳洲與自己綁定,持續為莫里森政府增添難度。

一面是在文化軍事政治等多方面有着密切關係的盟友美國,一面是與自己有諸多分歧卻又是自己經濟命脈所繫,並將主導西太平洋未來走勢的中國,如何間於中美,是澳洲最大的挑戰。而隨着拜登(Joe Biden)即將上任,華盛頓給坎培拉的「站隊壓力」將少很多,帶來一個調整中澳雙邊關係的窗口。不過「愉快共存」能否實現,還取決於被動的澳方能否根據自己面臨的地緣政經現實,找準出口。

上文刊載於第242期《香港01》周報(2020年11月30日)《夾在中美之間 莫里森如何重置中澳關係》。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42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報道】《施政報告》有心無力 339位「AO黨」該擔何責?

獨家專訪「金融沙皇」任志剛: 貨幣創造功能不應落在商業機構中

專訪港大新晉經濟學教授鄧希煒 赴美廿年初回流 寄望香港「再工業化」

劉鶴高調提「零容忍」 中國金融改革必動真格

疫情持續擾亂糧食供應鏈 復興本土農業提上日程

中國航天史上最具挑戰的月球探測任務 嫦娥五號升空:載人登月的超前預演

疫下迸發新創意 建築師玩轉空間

拍賣上線 槌聲不絕 世局動盪下之藝術巿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