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的難題:伊朗核專家為何會在此時遇刺?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重返《伊朗核協議》是拜登重回多邊主義合作、重建美國國際地位、重建美歐關係,以至重拾奧巴馬外交遺產的核心外交政策。在伊朗強硬派來年料將上台之際,加上特朗普2018年以來的極限施壓制裁,這條路本來已經不好走,然而,上周五(11月27日)在德黑蘭郊區的爆炸與槍聲,使這個難題難上加難。

在德黑蘭以東44公里的阿布薩德(Absard),一向行蹤神秘的伊朗核計劃核心人物、核子工程師法克里扎德(Mohsen Fakhrizadeh)在遭遇汽車爆炸後,於其坐駕內被數名槍手開槍擊傷,送院不治。

旨在破壞外交的恐怖主義

事件雖與本年初伊朗革命衛隊「聖城軍」指揮官蘇萊曼尼(Qasem Soleimani)被美方刺殺的案情相似,然而蘇萊曼尼至少可被勉強當作在戰場上對對方有威脅。相較之下,法克里扎德作為政府任用的科學家而遭伏擊刺殺,卻是明顯的恐怖主義行為:一來是阿布薩德的工作本身不會構成威脅到他國安全(其政府的決定當然是另一回事),二是其主理傳聞中的核武計劃早在2003年結束,至今正因美國制裁而逐步違反核協議的伊朗也未有重新發展核武。

雖然法克里扎德是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2015年對伊核計劃「最終評估」中唯一有點名的伊朗科學家,可是外界普遍認為法克里扎德之死並不會影響伊朗的核發展,亦不會影響他據報有份參與的導彈計劃。智庫「歐洲外交關係委員會」(ECFR)的一名高級政策研究員就指出,刺殺的目標並不是要阻礙核計劃,而是要破壞外交。

刺殺事件發生當晚,伊朗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大樓外就有示威者不顧疫情宵禁令聚集,高呼反對對美談判的口號,並要求當局趕走聯合國的核監察人員作報復。

11月27日,伊朗核武器專家法克里扎德(Mohsen Fakhrizadeh)在遭遇汽車爆炸後,於其坐駕內被數名槍手開槍擊傷,送院不治。(路透社)

以色列手影昭然若揭

雖然沒有人為刺殺承認責任,不過行凶主腦身份昭然若揭,即以色列特工組織摩薩德(Mossad)。伊朗外長扎里夫(Mohammed Javad Zarif)在刺殺當日已在Twitter上指有「嚴重迹象」顯示出以色列的角色。不過,以色列當局就未有為此作出回應。

其實早在2010年至2012年,摩薩德早已被指有份殺害4位伊朗核子科學家,後者亦有以美兩國記者在2012年出書陳述事件。到2013年伊朗核談判展開之時,據報出於奧巴馬對以色列施壓,刺殺行動才見止息。

法克里扎德本人亦早在國際社會的雷達上出現。他在2007年開始就被聯合國以威脅導致核擴散為由實施制裁;IAEA在一項2011年的報告中也點名指出他是1989年至2003年伊朗核武計劃「阿馬德工程(Project Amad)的「執行官員」;據美國消息由法克里扎德於2011年成立、涉嫌與核武技術有關的國防創新與研究組織(SPND)也在2014年被美國納入制裁之中。

11月28日,哀悼者在圍坐在包有伊朗國旗的法克里扎德棺材四周進行默哀。(AP)

到2018年以色列聲稱獲得文件指證伊朗繼續尋求發展核武之時,以國總理內塔尼亞胡(Netanyahu)更曾親身在一場發布會上首次公開法克里扎德的照片,叫人記住「法克里扎德」這個名字;以色列前總理奧爾默特(Ehud Olmert)同年也曾聲言法克里扎德不知道「我對他認識有多深」,更稱「如果我在行頭上碰到他,我很可能會認得出他」。

由此可見,法克里扎德很有可能早就成為摩薩德的刺殺目標之一。

特朗普政府的角色

事有「湊巧」,本月中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到訪完以色列後,盛傳在11月22日於沙特阿拉伯紅海沿岸城市「新未來」(Neom)與內塔尼亞胡、摩薩德局長科恩(Yossi Cohen),以及沙特王儲穆罕默德(Mohammed bin Salman)見面。雖然沙特當局否定相關報道,而內塔尼亞胡也未有正面回應,不過在以色列教育部長公開承認會面存在的背景下,我們已可假設會面確有發生。

根據《華爾街日報》的消息,相關會面主要目的是以方想確認穆罕默德對雙邊關係正常化之意,可是後者出於拜登當選的變局,決定靜觀其變,或以此舉作為與新白宮改善關係的籌碼。

不過,刺殺法克里扎德之舉,摩薩德若未得美國首肯,卻絕不敢妄為。而蓬佩奧訪以時間的「湊合」,加上他訪問期間明言對付伊朗的所有選擇都「還在桌上」,餘下任期不足兩個月的特朗普政府似乎對刺殺事件也有一定責任。

為何事件會在此時發生?

對於特朗普當局而言,這很可能是為了阻礙拜登的對伊外交政策。早在11月12日,特朗普據報已曾詢問攻擊伊朗核設施的可行性,最終因行動可能造成大型軍事衝突而放棄。此次疑容許以色列刺殺深得伊朗最高領導層信任的核計劃要員,可算是圖達至同一目的的弱化手段。

如果伊朗即時為此作出強硬報復行動,與周邊國家打起小戰爭來,傳統上親近以色列和沙特的美國,在拜登上台後,也無法以政治上可行的方式積極重返伊朗核協議。如果伊朗不作出強硬報復,其國內強硬派仇美呼聲更高,也將加大美國重回核協議的難度。無論結果如何,這也有利特朗普當局與以色列(甚至沙特)。

11月28日,一群示威者在伊朗外交部外點燃特朗普及拜登的照片。(AP)

雖然伊朗方面一如既往有大談報復的言論,可是從其官員言行看來,此報復即使發生,其規模也只會是像年初報復蘇萊曼尼之死的行動般,未有造成對方人員死亡的形式動作。

伊朗最高精神領袖哈梅內伊(Ayatollah Ali Khamenei)的軍事顧問兼前國防部長德甘(Hossein Dehghan)雖然將揚會以「閃電之勢降臨於這個受屈烈士的凶手之上」,卻點明以色列方面是想藉特朗普「最後的日子」去一博伊朗開戰。對此,他就說:「黑夜很長,我們醒着」——似乎暗示伊朗不會馬上作出強硬回應。而素有與以方交手的黎巴嫩真主黨也表明「對這宗罪行的回應在伊朗之手」。

即使伊朗沒有落入以色列佈置的「陷阱」而導致局勢一發不可收拾,要如何收拾這個爛攤子也確實考起拜登團隊——如何在伊朗再加受到不公對待、美國政治上又難以作出「補償」之時,說服對方(特別是料將上台的強硬派)放棄違反核協議,與美國「和好如初」?

上文刊載於第242期《香港01》周報(2020年11月30日)《伊朗核專家遇刺 中東局勢急升溫 重返核協議成美外交難題》。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42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報道】《施政報告》有心無力 339位「AO黨」該擔何責?

獨家專訪「金融沙皇」任志剛: 貨幣創造功能不應落在商業機構中

專訪港大新晉經濟學教授鄧希煒 赴美廿年初回流 寄望香港「再工業化」

劉鶴高調提「零容忍」 中國金融改革必動真格

疫情持續擾亂糧食供應鏈 復興本土農業提上日程

中國航天史上最具挑戰的月球探測任務 嫦娥五號升空:載人登月的超前預演

疫下迸發新創意 建築師玩轉空間

拍賣上線 槌聲不絕 世局動盪下之藝術巿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