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統迫近・十四】美國盟友會介入中美台海戰爭嗎?

撰文:鄭真
出版:更新:

近來台美關係不斷升温,蔡英文政府積極與美共舞,聯美抗中。緊張對立的兩岸形勢已經令武統成為大概率選項。而在中美關係惡化的疊加效應之下,習近平在抗美援朝紀念大會上的講話,更被人視作一場「戰爭動員」。
台海戰雲密佈,任何一方都無法承擔戰火延燒的後果和代價。《香港01》為此推出「武統迫近」系列報道,以期最大限度拋開籠罩在台海的層層迷霧,探究中美台三方的利弊得失,以及各方國際力量可能的選擇。
本系列報道共17篇,將以每日兩篇的頻率刊布,此為第十四篇。

點此進入:【武統迫近系列】

雖然中國一直聲稱台灣問題是中國內政,外國無權干涉,但過去幾十年的歷史已經證明台灣問題不可能孤立地解決,其中美國是最重要的外部因素。中國在處理台灣問題時總是結合實際從地區乃至全球視野入手,把美國作為最主要的因素考量。一旦台海發生戰爭,美國介入,中美除了可能在戰場正面交鋒,也會最大可能發揮各自影響力動員一切可以動員的國際力量。因為台灣問題本質上是中美對抗,台灣除了訴諸悲情或抗議,反而扮演不了任何角色。

日韓澳會介入台海戰爭嗎?

結盟關係是美國全球存在的基石,二戰後美國的對外軍事行動大多尋求盟友協同作戰,比如朝鮮戰爭時期,美國將日本作為後勤基地,將韓國作為前沿,並動員聯合國軍加入。越南戰爭時期美國曾動員韓日澳軍隊加入戰鬥。無論是1999年轟炸南斯拉夫,還是2003年攻打伊拉克,都有北約(NATO)的身影。一旦台海爆發戰爭,美國有多少盟友會參與軍事行動?換句話說,中國需要面對多少美國之外的他國敵手?這將會是二戰後戰略愛好者最重視的世界課題。

2020年9月下旬,解放軍持續在台海演習。(台灣國防部)

日韓澳是美國在亞太有軍事條約支撐的重要軍事盟友。一旦中美交手,美國會最先向亞太盟友尋求支持。美國一直都有利用美日安保體制干涉台灣問題的考量。二十一世紀前,通過「遠東」條款與「周邊事態」條款的模糊操作,美日安保同盟基本默認了對台灣地區的安全關切。2005年美日在「2+2」共同聲明中列出12項雙方在亞太地區的共同戰略目標,還專門單列一項涉及台灣問題的「推動通過對話方式和平解決台灣海峽相關議題」,至此美日安保同盟介入台灣問題態度日益明確化。不過,根據《美日安保條約》,美日共同防衛的一個前提是在日本施政的領域,這等於是美國對日本一國領土的協防。中美在台海或者西太平洋一旦交手,日本顯然沒有出兵協防的義務。

日本加強同美國軍事合作的動因是明確的,即在同美國合作的過程中,逐步解除軍事禁令,成為正常國家。而依託美日安保體制,美國充當了日本安全的保護傘角色。

但是特朗普(Donald Trump)上台後美國明顯進行了戰略收縮,特朗普多次威脅從日本撤軍。對日本而言,安全問題不再是單純依賴美國就可以解決的,再加上美國一超霸權的日漸衰落,即便美國願意繼續充當保護傘,這頂保護傘也不再那麼安全。中國劃定東海防空識別區後,對日本形成了常態化的西出太平洋壓境之勢。朝鮮在彈道導彈和核武器開發上的進展,使得朝鮮有足夠能力將導彈打到日本領海甚至本土。俄羅斯近年來在北部對日本施加的軍事壓力有增無減,尤其是不斷強化在北方四島的軍事存在。更為重要的是,中俄朝三方的合作力度和幅度都非常大。金正恩通過多次訪問中國重新確定了與中國的親密關係,中俄戰略協作屢屢刷新歷史。

因此對日本來說,是否要捲入中美的台海戰事,除了在台海利益以及日美同盟關係的考慮,還取決於是否可以承受中國可能的軍事回擊,是否可以承受朝鮮可能突如其來的導彈驚嚇,以及是否可以同時應對俄羅斯可能施加的軍事壓力,這些都需要日本做出艱難的選擇。如果單從日本在台海利益以及日美同盟關係方面考慮,日本或許還有一些介入的可能,但是如果考慮到中國回擊可能給日本帶來的巨大損失,以及朝鮮、俄羅斯可能採取的進一步舉動,日本介入的可能性將迅速消失。

美日澳南海演習(澳洲國防部)

《美韓共同防禦條約》稱,雙方認為在太平洋地區對締約任何一方目前或以後各自行政控制下的領土的進攻,都將危及自己的和平與安全,將按照憲法程序採取行動以對付共同危險。條約中「各自行政控制下的領土」一詞,為韓國捲入台海局勢設置了屏障。

由於朝鮮戰爭停戰後美軍並未撤離,朝鮮戰爭事實上並未結束,無論韓國軍隊還是駐韓美軍,其目的都是為了防衛朝鮮,因此美國能否將駐韓美軍調派到台海亦需要同韓國協商。對韓國來說,最重要的訴求是解決朝核問題,重塑半島和平。因為中國在朝核問題上擁有關鍵影響力,韓國在依託美國軍事支持的同時,也寄希望於中國調停半島核進程。韓國同朝鮮打仗,包括同中國交戰的主觀意願和動機都不存在。韓國長期以來並沒有日本的所謂應對中國的戰略目的,因此捲入台海的動機根本不存在。

亞太諸國中,澳洲是自二戰至今唯一幾乎悉數參與過美國在世界各地主要軍事行動的盟友。美澳《太平洋安全保障條約》內容顯示,澳洲和美國任何一方認為自己在太平洋地區的領土完整、政治獨立或安全受到威脅時,各方將一同協商。值得注意的是,《太平洋安全保障條約》是否適用於台灣並沒有一個明確的界定。

2004年8月,澳洲時任外長亞歷・唐納(Alexander Downer)曾暗示,如果中國武統台灣導致美國協防,《太平洋安全保障條約》不適用於這一情況,但是隨後就被時任總理霍華德(John Howard)推翻。2005年3月,中國通過《反分裂國家法》,以法律形式提出「非和平方式」解決台灣問題的措施。唐納認為應該在和美國協商之後,且保證澳洲不會被捲入戰爭的前提下通過《太平洋安全保障條約》保衛台灣。2019年2月,澳洲軍事專家保羅・迪布(Paul Dibb)表示,如果中國攻打台灣,澳洲應該和美國一同對中國作戰。他警吿澳洲作壁上觀放棄「軍事貢獻」,將直接威脅美澳新軍事同盟體系存續。但也有澳洲學者認為縱使美國不計代價軍事介入台海,澳洲也應選擇置身事外,因為伊拉克戰爭帶來的最大教訓是,在戰爭中盲目「支援」一個毫無勝算的盟友,是不理智的。

2020年10月19日至20日,美國、日本與澳洲等三國海軍在南海舉行了三邊海軍演習。(Twitter@USPacificFleet)

澳洲政要以及學者爭論的背後正是澳洲面臨的艱難選擇。防衛條約規定的責任十分重要,澳洲如果未能支援美國,那麼澳美同盟關係將受到致命打擊,但是同以往美國出兵任何國家都不同,中國是大國,現為澳洲最大海外市場,吸納澳洲三成出口額。澳洲如何以影響可控的方式重估對華關係?澳洲在華為等問題上站隊美國已經引發中國強烈抗議,北京正暗中施展經濟制裁手段。澳洲需要明白,參與大國鬥爭,一着不慎即淪為犧牲品。

還有一點較少被人們提及,澳洲過去支援美國的戰爭對象都是無法對澳洲施以回擊的弱小國家,不會有洲際導彈對澳洲城市悉尼或墨爾本等進行直接打擊的風險。在澳洲考慮是否支援美國參戰台海的評估中,除了中澳貿易關係,更重要的考量是澳洲如何面對來自中國的軍事反擊,這將直接影響是否同意參戰的澳洲民意走向,而任何澳洲政黨也都不可能為了參戰而犧牲自己的執政機會。

北約的選擇

美國在全球的最大軍事聯盟是北約。近年來北約國家也非常重視亞太、印太地區。德國聯邦安全政策學院院長坎普(Karl-Heinz Kamp)認為,加強在亞太地區的活動甚至可能變成北約的一項核心任務。美國完全有可能將它的歐洲駐軍——或許在未來五年或十年——減至最小規模,並將軍事活動全面轉移至亞太地區,集中力量與中國展開權力爭奪。在這種情況下,北約只有通過參與向亞太地區的轉向並「為遏制中國做出重要貢獻」,才能保住自己的全球地位。2019年2月,北約時任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Jens Stoltenberg)表示,北約在安全上越來越重視中國因素。

捷克參議院議長維特齊(Miloš Vystrčil)率團訪台,並於當地時間9月1日赴台灣立法院演講,台立法院長游錫堃親自迎接,雙方一同步入台灣立法院議場,維特齊並將以「民主國家團結一致,致力捍衛共同價值」為題發表演說。(陳卓邦/多維新聞)

北約的決策基於一致同意原則,但30個成員對中國態度並不一致,這決定了整體直接介入台海局勢的可能性很小。北約在歐洲的幾個主要大國,像德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幾乎不可能參與中美軍事衝突。英國,從當年在香港問題上輕易捨棄的態度,就能看出不太可能積極參與美國針對中國的軍事行動。但從共享價值觀以及美歐歷史關係考慮,主要歐洲國家不可能對台海戰爭保持沉默,在政治上積極展示存在並支持美方是大概率事件。

事實上,在中美之間保持中立是歐盟(EU)的次級選擇,能否在中美之外成為獨立一極是最優選擇。歐盟國家若在中國家門口跟隨美國對中國進行一場勝負難料的軍事衝突,這種站隊行為連中立的次級選擇都不算,更別提最優選擇。而且歐盟國家在東顧過程中必須考慮本地區的戰略安全因素,在自身不安全的狀況下東顧台海對歐洲來說就是冒險。中歐本身並無戰略衝突,傳統意義上,歐洲和美國合作積極防衛的對象是俄羅斯。

因此,從地區戰略態勢上看,美國能否贏得韓國的支持需要看朝鮮半島的戰事狀態,日本是否出手取決於日本的對華關係判斷以及俄羅斯、朝鮮等是否出手。歐洲北約的軍事行動必須以本地區的安全作為首要前提,並以成長為世界獨立一極為最優選擇。澳洲是否介入取決於它對於美國軍事和中國經濟的取捨。

1999年,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組織NATO轟炸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曾引發台灣島內部分民眾前往美國在台協會抗議,焚燒美國國旗。(YOUTUBE視頻截圖)

從純粹的軍事層面看,美國這些傳統盟友都無法忽視一個不同以往的事實,那就是中國已非七十年前朝鮮戰爭時期的中國。中國擁有的強大軍事實力決定了其不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和美國出兵教訓過的南斯拉夫、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亞等國有着本質區別。他們必須考慮一旦短兵相接,中國會對他們展開多大程度的軍事報復,中國顯然具備了將戰火延燒到這些國家本土的實力。

根據軍事條約,日韓澳基地很大可能為美國提供後勤保障方面的支援。除此之外,新加坡的森巴旺和樟宜海軍基地,是美國海軍在東南亞地區可以長期無償使用的軍事基地,美國還通過租借方式在馬來西亞、泰國和印度尼西亞等國家設立了軍事基地。美軍雖然撤出了在菲律賓等國的基地,但還是通過簽署雙邊或多邊軍事協定,運用更加靈活的方式繼續使用南海周邊國家的軍事基地和設施。和平時期美國可以在這些基地進行補給停靠,一旦中美戰端開啟,這些軍事基地和補給線會否被解放軍列入打擊的對象?很難想象,急於在大國之間中立的小國們會否放手為美國提供這些基地的正常使用。

就算盟友們直接參戰策應美國存在不確定性,但可以肯定的是,美國可以從盟友處獲得輿論策應。在兩岸問題上,歐洲日韓等大體上都反對單方面改變現狀,武統是美國斥責中國擴張的最好籌碼,各盟友發出譴責中國的聲音是西方民主共同價值觀念的最好體現,但這絕對不等同在軍事行動上的一致性。

點此進入:【武統迫近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