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選】濫打中國牌能助特朗普連任嗎?

撰文:黃治金
出版:更新:

美國2020年大選共和黨黨代會按計劃8月27日結束,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接受提名,正式成為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過去三天,共和黨黨代會發言者和特朗普有意強調「中國威脅」。特朗普政府也通過行政及外交手段,從貿易、台灣、科技等領域多方面施壓中國。黨代會期間,美台就傳出特朗普政府對台出售反艦導彈的消息。

特朗普及其競選團隊明顯有意誇大「黨外」和「國外」威脅,以此提升因為疫情和經濟衰退而拖累的選情。「黨外」的威脅主要指民主黨,以及被特朗普家族和幕僚包裝為「左翼」、「社會主義分子」的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Joe Biden)。「國外」威脅主要就是中國。如果說2016年大選美國大選的外交主題是俄羅斯,那麼此次大選最大矛頭便是中國。

可以說,為了提升選情,特朗普甚至不惜犧牲美中關係發展的大局。除了全面打中國牌以外,特朗普及其團隊在黨代會期間也提到了有限的外交政績,比如以色列和阿聯酋建交、將美國駐以大使館遷往耶路撒冷。

+4

那麼,在外交領域宣揚中國威脅,或者強調在中東的政績,對特朗普競選連任選情,究竟有多大的影響?

外部因素如何左右美國大選

從19世紀初到一戰期間的100多年裏,新生的美國基本上只關注內部事務,國內經濟與民生福利等議題基本上主導大選結果。二戰期間,經濟與民生依然主導大選,之後也多了種族問題。當然,這一時期,外部戰爭對選情的影響也比較直接。小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領導民主黨能夠主政20年,和打贏外部戰爭有一定的關係,但這並不代表他們內政上沒有建樹。二戰至冷戰初期,「自私」的美國並沒有因為外部戰爭而犧牲國內經濟與民生福利。這也是民主黨政府內外協調的結果。

冷戰期間,選舉政客眼中的「外部威脅」依然存在。艾森豪威爾(Dwight David Eisenhower)的副手尼克遜(Richard Nixon)基本上利用反共立場助選,與此同時,他們又將共和黨包裝為「和平之黨」,將民主黨批評為「戰爭黨」。但艾森豪威爾能夠連任,經濟依然是主因。因為艾森豪威爾結束了朝鮮戰爭、發展國內經濟的紅利延續了一段時期。列根(Ronald Reagan)連任則主要是內政經濟搞得好。老布殊(George W.H. Bush)利用列根經濟學紅利,成功當選,但連任競選時,此種紅利逐漸消失,即便他外交上頗有建樹,也未能連任。

由此看來,唯一能和特朗普「連任選舉」對比的就是艾森豪威爾和列根兩位總統。其中,艾森豪威爾和特朗普都是在沒有擔任過民選公職的情況下當選的共和黨總統。但不同的是,艾森豪威爾在冷戰背景下有很高的軍方背景和聲望,在那個歷史階段,有一定的助力。自那以後,還沒有哪位參選的軍人能夠當選。

特朗普執政雖然以列根為楷模,他的税改政策也是遵循列根經濟學邏輯。但在新冠肺炎及貿易戰等因素影響下,税改紅利很快消失。

另外,和列根、艾森豪威爾等20世紀美國總統不同的是,特朗普競選所面對的國內外背景也是前所未有的。其中重要變量包括全球化、美國白人地位下滑、少數族裔選民激增以及種族矛盾的不斷激化。特朗普2016年能夠當選,某種程度上就是反全球化、白人勢力推動的結果。

特朗普仍在伺機升級中國牌

根據美國的選舉傳統與記錄,內政一直是大選的決定性因素,外交對大選也有影響,但都是次要的。1924年,當時的威爾遜(Woodrow Wilson)民主黨政府的國務次卿戴維斯(Norman Davis)曾說,一個政黨的外交政策通常穿着和國內政策同樣的外衣。這句話意思是,內政影響外交,外交則是內政的某種延伸。比如,特朗普執政三年來,凡是內政上面臨阻力,他都會訴諸外交公關予以緩解。但這種外交公關終歸還是要服務於他的內政需求。

現在,尋求成功連任就是特朗普首要內政需求。但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美國經濟陷入衰退,特朗普連任壓力加大,而升級打中國牌就成了他轉移國內注意力、提升選情的最佳手段。

美國選民對外交的感知過程比較緩慢,通常只關心自己的生計和福利,也就是國內經濟狀況。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特朗普將國內經濟衰退和抗疫不力歸因於中國,其實也是利用外部因素聚焦國內。他的競選團隊甚至將民主黨和中國共產黨捆綁,視為二者視為共和黨政府的「共同敵人」。特朗普這種做法就是犧牲外交利益,服務於內部選舉需要,用中國因素來攻擊民主黨和拜登。

但從民主黨黨代會來看,拜登陣營比較明智,只聚焦國內,並不想接盤打中國牌,也不想借力打力進行還擊,畢竟民主黨作為在野黨沒有外交優勢可以發揮,特朗普在外交上也沒有選民憎惡的危機。而且,為了以防萬一,拜登陣營在黨章表述中刪除「一中」表述,巧妙避免了特朗普「拜登對華軟弱」的攻擊。

這不代表特朗普會放棄在外部做文章。未來60多天,特朗普依然會通過升級中國牌來提振選情。一種方式就是像艾森豪威爾和尼克遜那樣打冷戰牌,加大意識形態對抗宣傳,以此吸取選票。特朗普政府這一趨勢目前來看並沒有緩解。

另一種方式就是和中國等美國眼中的敵對國發生短暫、局部軍事摩擦,比如在南海的誤判走火。在這種情勢下,特朗普會通過展現危機時刻的領導力提振選情。這一點從美軍近來頻繁進入南海、近距離偵查中國沿海就可以看出。這是特朗普在重振經濟無望情況下的冒險舉措。

但只要國外沒有大型持久戰事,美國選民的關注視角依然在國內,即經濟是否會有起色、疫情能否緩解以及疫苗何時上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