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衝突】八萬孤軍困於高原 印度是如何「贏」的?

撰文:茅岳霖
出版:更新:

對近期被調往拉達克一線,用以應對解放軍的近8萬印度軍警來說,7月3日也許是個值得紀念的日子。在這一天,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帶着一隊軍政高官,乘坐直升機飛去了拉達克的前沿重鎮列城等地「勞軍」。考慮到印軍直升機在高原地帶的高故障率,莫迪此行無疑顯出了相當的膽量。但這一切也就到此為止了。

隨後發生的事情對於這身陷高原「孤島」的八萬大軍並沒有太多幫助:莫迪先發表了一通演講,稱「擴張主義的時代已經結束」,緊接着去慰問了幾個在加勒萬河谷(Galwan Valley)一戰中受傷的印軍官兵,隨即就帶着隨從飛回了新德里。

事實上,對高海拔戰場有過幾十年應對經驗的印方來說,拉達克的戰地補給仍然是個棘手的問題。這種具體的問題只能讓新德里一側選擇務虛。而困境中的莫迪,其選擇也是有限的。

大軍壓境帶來的後勤地獄

印軍一直有在拉達克前沿維持約75,000人半年過冬給養的準備,但這一物流系統是包含印軍在此駐紮的14集團軍的全部人員的。而今隨着印軍突然調來三個預備役師,並使當地作戰總兵力接近8萬人,印軍後勤的壓力以及軍費的開支就很快讓印度的軍、政人士大為頭痛。

+2

長期以來,印方一直出於保密需要,對向拉達克等地的運輸成本、駐紮成本等細節向外界三緘其口,但外界仍能從一些半官方資料中得到一些蛛絲馬迹。

譬如在2019年時,印度《經濟時報》介紹印軍14集團軍駐紮在拉達克錫亞琴冰川一線約一個旅(5,000人)的軍費開支就達到了每天5,000萬盧比(約合66.9萬美元)。印軍每向高原上運送一升取暖用的煤油,就需要花費2400盧比(約合32美元)的成本。

據印軍14集團軍前後勤負責人的統計,印軍每年越冬需要20萬噸彈藥、食品、燃料等物資,這一運輸開支在2013年此人退休時即達到每年20億盧比(約合2,677萬美元),由於近年來燃油開銷上漲,加之印方商家在每年10月後會針對山區入冬情況而專門提價,這意味着印軍的開支要遠大於這一約數。

此外,印軍在中印控制線前沿暫不能像印巴控制線那樣安排重兵佈防,在加勒萬一戰之後,為了確保長約255公里的前沿戰略公路及據點的安全,他就難免要在4,000米海拔的高原上沿鬥拉特別里奧地(DBO)、加勒萬河口、温泉、班公湖及列城附近安排至少兩個師的兵力,使之沿周邊據點一字長蛇排開,由此確保印方不至於在前方河口或隘口處遭遇突破。由於印軍一個師下轄三個旅,這一成本是可以猜測的。

拉達克地區是一片高海拔的前線,印度一側海拔雖然略低,但冰川河谷的地形嚴重限制了他們的機動能力。(美聯社)

不可否認,印方擁有C-17、C-130以及CH-47等大型運輸機,可以暫時解決前線部隊的運力緊缺問題,但印軍的基礎設施建設不足,使得其運輸效率大打折扣。譬如C-17的理論載荷是70噸,可印軍的前線機場使之只能每次運載35噸至40噸,尤其是在鬥拉特別里奧地等地層鬆軟地區,印軍軍機為避免墜毀,只能向上運輸13至15噸的物資。CH-47不受機場地形限制,但該機一次只能運送一門輕型火炮或24名士兵。

另據印度主計審計長公署(CAG)測算,這三種運輸機每出動一小時,印軍就分別要花費7,000美元、52,000美元和4,600美元不等的開支,這使得印軍需要為前線陣地付出更多的代價。

更糟的是,不同於印軍在印巴前線一帶佈置了充分的工事,印方在中印控制線西側很少佈置基礎設施,這意味着印軍派往前沿的部隊要趕在最近的三個月裏「為居住做好準備」,還要在前方困守半年到七個月不等。

圖為印度陸軍裝備的「布拉莫斯」導彈,曾有情報顯示,印軍原計劃用該導彈的空對空型號應對拉達克局勢,但印方最終還是調整了部署。改為將短途的「阿卡什」導彈運往一線。 (新華社)

由於控制線一側冬季平均温度在零下35度左右,這要求時刻「備戰」的印軍不僅需要充足的食物、燃料(如煤油)等,還需要不計成本地建設儲存導彈、坦克及彈藥的相關基地。這種需求和印度軍方在4月因新冠危機削減國防開支的安排無疑是相悖的。

根據2020到2021財年的印度政府財政預算案,印度陸軍雖得到了3,239.2億盧比(約合43.38億美元)的資金,但印度財政部已經嚴令印軍節約支出,這使得印軍5.6月間在中印邊界一帶的總軍費開支已在4月限定不得超過12%(每個月不得超過6%),即5.2億美元。印軍固然可能會因為「前線局勢緊迫」而暫時解除這一限制,但資金從何而來?無論是莫迪還是印度財政部可能都暫時無計可施。

莫迪的有限選擇

當然,新德里一般媒體仍熱衷於強調西方尤其是美國對印度的支持,似乎有了大國的支持,問題就有望解決了。

+2

譬如《印度快報》即在7月5日強調,稱有可靠消息顯示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chael Pompeo)曾在6月25日與印度外長蘇傑生(S. Jaishankar)談話,並商討中印衝突後的對策。但遺憾的是,大國給予印度的只有口頭支持,新德里要解決的實際問題,無論是美國還是美國主導的「印太四國」(quad)都幫不了他。

對莫迪當局來說,他仍試圖在印度國內構建一種「印度沒有輸」的情緒,印方仍然在製造一種「印度主宰實際控制線(LAC),且解放軍沒有進入印度控制區」的輿論。對於後者,北京甚至也表示了支持。

但這並不改變印度在前線佔下風的事實。印度軍事專家索內(Pravin Sawhney)就不無諷刺的指出,莫迪的確讓印度民眾相信印軍取勝了。可如果印度真的贏了,那麼印度外交、軍事的高官為什麼又要急於和北京談些什麼?為什麼印度還要對中國展開「經濟戰」?為什麼印度面對解放軍,竟急於要從俄羅斯、美國、法國、以色列等地不惜成本地購買現貨軍火?

幸而,新德里方面仍能通過戰略因素確認到中國不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與印度開戰。

畢竟,中國的戰略重心仍然傾注在西太平洋上的中美對峙上,短時間內,中國暫時沒有挑戰美國的政治與經濟力量,這需要北京繼續在「一帶一路」等方向上釋放經濟實力,在中國通過「東盟防長會議」等機制確立東南亞區域和平與穩定之後,北京也利用了中俄印機制來解決類似的南亞問題。

俄羅斯方面已經在6月23日宣布,由俄羅斯召開的第一次中俄印防長即將在2020年下半年舉行,這意味着莫迪政府正在積極準備部長級峰會,甚至預備在2020年G20峰會期間直接與中國首腦進行會談。由於印軍在拉達克前線的後勤保障已捉襟見肘,解放軍與其的軍事能力差距也讓印度在拉達克危機中的選擇日益變得有限。這一現實或許會讓新德里一側做出更為務實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