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對峙】解析衝突最前線 新德里觸動了北京哪條紅線
6月3日,從5月上旬開始的中印邊界對峙仍在繼續。中印兩軍一面向事發地域調集火炮、戰鬥車輛、工程車輛、軍用船隻和大量人員,一面卻又彼此強調「中印邊境地區的局勢總體是穩定的、可控的」,「未發生暴力事件」。
這場低調的對峙正吸引着世界的注意力,一系列問題也隨之而來,此次風波因何而起?洞朗對峙後一向克制的中印兩軍為何頻頻增兵?中印雙方如何挑戰了彼此的紅線?
中印邊界總長近2,000公里,有總面積超過12萬平方公里區域存在領土糾紛,涉及西段、中段和東段三個部分,2017年的洞朗糾紛發生在臨近東段爭議區的中國、印度、不丹交界處。環顧5月上旬以來的各種信息,可以發現本輪中印邊境對峙主要集中在西段,中方正在把1962年佔領線作為邊境的紅線,此舉決定了對峙在局部地區規模的升級。
現在的中印對峙有兩條戰線。其一是中印在錫金一線的摩擦,此處不屬於爭議地區。中印兩軍邊防人員在5月9日發生小規模衝突。印方在5月15日調小股部隊北上增援,後遭遇雪崩,包括一名上校在內,共有兩人喪生。這一邊境糾紛也戛然而止。
相比之下,中印自5月5日開始的另一條戰線上的對峙更為突出。它主要發生在從班公湖北岸和加勒萬河谷中方突出部兩地,戰線跨度約為120公里。印方也稱兩軍至少在加勒萬河谷(Galwan Valley)、班公湖和中間的基阿姆温泉等地有對峙,前兩地的對抗最具代表性。
據《今日印度》等媒體零散報道資料顯示,印方稱中國在5月第一週「穿過加勒萬河谷」並向印度前進,為此,印軍迅速出動並與中方形成對峙,雙方在5月18日開始築壘對峙,直到6月上旬仍未結束這一局面。
印方消息展示了印度立場的一面之詞,但它仍具備解讀和判讀的價值。這裏就需要明確一下加勒萬河(Galwan River)及其河谷地區的地理情況及歸屬。該河長約87公里,是一條流經中國和印度的國際河流,也是印度河流域什約克河(Shyok River)上游的一條支流。該河有83公里位於中國控制的阿克賽欽地區境內,另有4公里「河谷」地區也在1962年中印戰爭後被中方控制。
根據這一現狀,外界可以發現,解放軍首先在5月中旬前出加勒萬河谷上游的中方基地,在穿過河口地帶後,前往該河匯入什約克河的河口交叉區域,並在1962年佔領線一側築壘佈防,後在4公里的河谷範圍內設立集結點。這使得中國在中印邊境西段的實際控制線與1962年戰果一致,印方一旦進入山谷便越界。到5月30日,隨着中方大舉派駐直升機運送建築材料修築工事,印軍也不得不暫時接受現實。
至於中印在班公湖地區的群毆事件,這也是5月31日後中印社交媒體熱議的一大話題。此次交鋒的諸多細節已經被外界基本還原,分析人士可以推理出印度軍警偷襲解放軍,後被解放軍痛擊,導致至少70餘人受傷後送的經緯。《印度快報》等媒體在5月20日提供的情報,更揭示了當地的實控局勢。
根據印方情報,此次解放軍行動的區域在班公湖北岸的羌臣摩地區,印度軍方俗稱「八指」的八個小半島區域。印方聲稱雙方控制線應在最東側的「八指」,事發後,解放軍即加大巡邏力度,禁止印度軍警越過西側的「二指」。但印方的一面之詞同樣掩蓋了班公湖地區的1962年控制線的問題,所謂「二指」地區正是解放軍1962年的控制線。這種躍進的態勢與解放軍在加勒萬河谷的行動是一致的。
從短期目的來看,中方這一系列反制最直接的目的意在直接採取躍進態勢,接觸並監控印方對1962年控制線的蠶食行動。
在北線,印度在2019年4月修築完成了達布克-什約克-鬥拉特別里奧地公路(Darbuk-Shayok-DBO road)。這條軍、民兩用公路連接了印度拉達克地區重鎮列城(Leh),南方可延伸到中印對峙的班公湖地區,北方可沿什約克河谷一線,前往鬥拉特別里奧地(Daulat Beg Oldie,簡稱DBO)軍事基地。考慮到印度媒體自己也認為「印度方面為DBO修建的道路基礎設施已對中國構成威脅」,印方在此處的遭遇是理所當然且可想而知的。
從長遠目的來看,中方此舉也進一步展示了對中印西部邊境爭議地區以1962年佔領線為實際控制線的立場,進而繼續反對「印方將中印邊界西段的中方領土劃入印行政管轄範圍」的行為。因此,即便北京與新德里在中印西部邊境上已逐漸採取了相對温和且穩健的「尊重實控線」的原則,進而把更多的問題留給雙方處理邊境談判的外交人員,但北京維護實控線與領土的決心也是不容忽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