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交不只是針對蓬佩奧的「闢謠大會」
中美圍繞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的輿論戰,是當前國際社會的焦點。以美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為核心的反華政客,在全球掀起了病毒源頭問題、中國應對疫情的失誤、中國信息和數據的透明度、世衛組織和中國的關係,以及針對中國的追責和調查呼籲等等問題的關注。
從中國外交部每日例行的記者會,就可知國際輿論對此討論之多、興趣之大。
根據官方通稿,5月6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共回答媒體提問18個,其中關於中國是否接受病毒起源調查、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對中國的抨擊威脅等問題的回應有6個,佔到1/3。
5月7日,華春瑩回應的9個問題之中,有6個都和蓬佩奧對中國的質疑、關於病毒起源武漢實驗室的西方言論有關,佔到大部分的篇幅。
5月8日,華春瑩回應的12個問題之中,也有5個和蓬佩奧、美國務院發言人奧特加斯(Morgan Ortagus)針對中國的言論有關,外交部再次對病毒源頭問題、中國反應速度問題以及武漢P4生物實驗室問題等等一一反駁和闢謠。
華春瑩本人在8日表示,「這段時間外交部例行記者會基本上成了蓬佩奧先生謠言的闢謠場所。」華春瑩還再度拿出中美應對疫情的時間線,並表示「事實一清二楚。其實我特別不想做這種對比,但是你們媒體記者老逼着我做這樣的對比」,顯然語帶無奈。
從疫情初期到現在,質疑中國的焦點幾乎從未降温。其實,美國關於病毒起源的「陰謀論」根本缺乏證據,甚至連美國自身的情報機構都無法支撐其說法,推卸責任的目的再清楚不過。然而中美輿論戰仍然焦灼,足見美國在國際輿論上的影響力。
這段時間,無論是中國駐各國的使領館人員,還是外交部的新聞司,都不斷在闢謠和反駁的輿論循環之中。儘管事實清晰、有理有據,但這種被動地回應問題的模式,終究處在輿論的「守勢」,不足以扭轉這場中美疫情輿論戰的風向。
美國衛生專家、情報部門甚至是盟友的否定,都沒能阻止蓬佩奧和美國其他反華政客散播關於病毒的陰謀論,這種投機政客在美國執掌外交的情況,至少說明兩個問題。第一,美國的政治和外交進入新的常態,徹底打破了大國外交嚴謹負責的形象,會繼續用公然散播謊言和謠言的方式達到政治目的;第二,美國全球影響力巨大,各國都不得不去適應這種新常態,當前美國把中國作為最大戰略對手的形勢下,這種突破底線的外交攻擊將更多針對中國。
基於這兩點,可知中國以「守」為主的輿論策略必然不夠,在輿論戰中需開始轉「守」為「攻」。一方面,中國仍然要保證中美關係基礎的穩定,比如中美經貿談判團隊仍然在履行貿易協議的方面保持溝通,中國在復工復產之後將經濟恢復的紅利繼續外溢;另一方面,對於蓬佩奧式政客的攻擊,外交和輿論方面都需要更主動、更有力的方式面對。在維持不干預他國內政、不編撰陰謀論的前提下,中國外交有必要尋找新的辦法和手段。
中國的外交和媒體已經做了不少嘗試——比如華春瑩在8日在駁斥武漢實驗室是「病毒源頭」時,主動拋出了美國才是擁有最多P4實驗室的國家、且生物實驗室安全性問題已經構成巨大風險的問題;中國官媒近來痛斥蓬佩奧和美國民粹領袖班農(Steve Bannon);更早前,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在個人Twitter上拋出了病毒起源是否和美軍有關的問題,雖然引起西方輿論的巨大反彈,但不失為是中國外交以「攻」為「守」的一種嘗試,這種思路對應對不按常理出牌的美國,恐怕是有必要的。
即便如此,從蓬佩奧不遺餘力的抨擊產生的輿論效應來看,中國外交在應對這種輿論戰時,仍然存在彈藥不足、渠道不夠、分寸拿捏上的缺位和短板。更多時候,中國只能依靠不厭其煩的反駁和釋疑,來應對美國眼花繚亂的輿論利器。未來,要提高中國的話語權,除了被動「答題」,中國也必須能夠主動「出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