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有話說】支援國際抗疫就是幫自己 中國無須在意負面輿論

撰文:蕭予
出版:更新: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還在全球範圍內擴散,國際合作抗疫的現實需求愈來愈迫切。4月14日,東盟-中日韓領導人特別峰會以視頻會議的方式舉行,會議結束後各國發表了《東盟與中日韓抗擊疫情領導人聯合聲明》,釋放了積極的合作信號。
中國外交學院戰略與和平中心主任蘇浩教授在接受《香港01》採訪時分析指出,這次會議具有十分特別的歷史意義,在全球化遭遇挫折的時候,以區域性合作為基礎的合作將會發揮更大的作用,無論是抗擊疫情,還是未來的經濟發展。

以下為訪談實錄,此為下篇。
採訪:《香港01》特約記者、《世界觀》總編輯,李翔

上篇:【專家有話說】中國經濟負增長 供應鏈外移會否帶來第二波衝擊

01:對於中國向東盟國家提供防疫物資援助一事,其實存在不同聲音,有人認為這體現了大國擔當,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踐行,但也有輿論,尤其是西方輿論將之解讀為中國利用疫情輸出影響力,以此謀求在國際舞台上的主動權,你如何看待這種分歧?

蘇浩:從1997年10+3機制建立到現在,東亞區域合作已經進行了20多年。之所以這麼長時間了,機制內部還存在一些磕磕絆絆,的確也是因為東盟國家對中國或日本主導的擔憂,它們有疑慮,擔心被中國控制。這種疑慮可以理解,甚至它們尋求域外國家來平衡中國,都可以理解。

疫情出現後,東南亞國家也擔憂中國利用機會強化對東南亞的影響力。從客觀現實來看,中國和東南亞國家以及東北亞國家都是一個整體,是一個生命的共同體。區域內的人和社會緊密聯繫、不可分割,這次疫情也讓人們看到,共同建設的必要性,中國可以在其中發揮更積極且正面的作用。

這次疫情中,中國向相關國家通過捐助和商業的方式提供了很多醫療物資,甚至向菲律賓、緬甸和柬埔寨等國派遣醫療隊幫助它們對抗疫情,從中都可以看到中國援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這些行為都能幫助更多區域內國家理解與中國合作的必要性、以及看到彼此之間相互依存的現實。

李克強出席本次峰會,提出要開展強化10+3產業鏈供應鏈合作的聯合研究,加固薄弱環節,增強抗壓能力。(新華社)

域外國家如美國挑唆中國和東盟的關係,掀起「中國威脅論」來製造擔憂,其實是輿論層面的事,並不一定就是域內國家實際存在的擔憂。

對於中國而言還是需要理解東盟國家的承受力,本次峰會中,中國遵守平等、互惠的合作基礎,倡導以制度化、規範化的方式搭建合作平台,這些都體現了對東盟國家的尊重。

2020新的世界秩序可能會出現重大的轉折,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我認為,東南亞國家可能更需要和東北亞國家協調,來強化東亞區域的認同,這一點很明顯。東南亞看到中日韓正在強化合作,擔心自身地位弱化,所以尋求強化東亞整體的合作。

現在的情形,在某種程度上有點類似於1997年東南亞的危機,彼時美國撤出造成東南亞金融危機,中國起到了整合作用,才形成了10+3合作機制,這是20多年前的經驗,在這次疫情中,中國的作用又再度體現。美國的自私讓他不能再在世界上發揮領導作用,很顯然,疫情當中美國完全只顧自己的利益,所以東南亞國家也看出了,美國靠不住。東亞才是一個整體,需要進行更多合作。

01:從中國的角度,如何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在周邊的落地?面對不同的輿論聲浪,中國應該如何應對?

蘇浩:應對疫情的時候,中國也遇到了輿論戰的問題。客觀來看,中國理應從得到援助的國家中收穫正面評價。應該思考,中國周邊對中國意味着什麼?

中國與東盟國家、東北亞國家是一個真正的區域共同體,無論是在生命、社會、經濟、政治還是安全問題上,彼此都是緊密聯繫的整體,從這個角度可以看出,周邊國家的發展對中國也是至關重要的,其中包含了中國的經濟利益。

創建與周邊國家友好相處的環境,對中國的發展至關重要,實際上對中國而言,幫助別人也是幫助自己。中國過去就提出 「睦鄰、富鄰、安鄰」的政策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外交方針,都是出於這樣的考慮,讓周邊安全,讓周邊發展,本身就是中國的利益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