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隔離政策現漏洞 歐洲疫情難現中國式拐點

撰文:鄭真
出版:更新:

截至周日(4月12日),根據世界衞生組織(WHO)數據,全球累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確診病例接近170萬宗,當中有約50萬宗來自美國,是全球最多的國家,而歐洲諸國合計確診超過88萬宗,佔全球確診人數逾半。從每日新增確診病例比率來看,意大利連續一周維持在3%左右,西班牙亦連續超過一周維持在低於5%的水平,驟眼看似乎控制疫情指日可待。然而,意大利和西班牙已分別「封國」逾一個月及近一個月,卻遲遲未見新增確診病例出現直線下滑的明顯拐點,反而有反彈情形。歐洲未來的防控形勢難言樂觀。

細看西班牙過去一周各天的疫情統計,上周三和上周四(4月8日和4月9日)公布的過去24小時新增確診病例分別為6,180和6,000宗,較上周二(4月7日)的4,273宗有一定的反彈。意大利方面,上周四新增死亡人數增加610人,較前一天的542人為高;當日的新增確診病例亦由前一天的3,836人升至4,204人,為4月5日以來最大增幅。此外,德國、法國、英國的單日新增確診病例數量也出現回升;瑞典公共衞生局上周三表示,該國的感染人數似乎又回到了之前的增長水平。從數據來看,歐洲大部份國家的疫情似乎未能確定受控,新增確診人數仍然在高位徘徊。

回顧過去兩三個月中國內地的疫情防控歷程,不難發現自1月23日武漢封城後,內地的新增確診病例在2月12日、即封城後三周左右迎來拐點,此後每日新增確診病例直線下滑。然而,意大利從3月10日全國封閉至今已經一個月有餘,西班牙從3月15日至今亦全國封閉近一個月,兩國為何卻遲遲不見新增確診病例直線下滑的明顯拐點?

4月13日,西班牙的建造業工人開始復工。(路透社)

難以長期維持的封鎖禁令

中西方的封城禁足令內涵不同,內地的執行力度普遍比歐洲國家嚴格,這是效果不同的主要原因。然而,封城封國、閉關禁足這些措施只能作為臨時性措施實施,若長期採取將會遇上重重困難,尤其會對經濟帶來沉重打擊,但困難的地方是,如果選擇早日解除禁令復蘇經濟,勢必拉長疫情的控制戰線。

事實上,不少歐洲國家已經開始做放鬆管控的準備。意大利衞生部長斯佩蘭薩(Roberto Speranza)早前稱政府接下來有意逐步解除封城,總理孔特(Giuseppe Conte)上周三亦表示,該國可能在4月底放鬆一些嚴格的封鎖限制;奧地利亦打算解除封城,本周起讓部份商店在滿足防疫條件下恢復營業,並重新開放公園,全部商店將在5月1日恢復營業,酒店、餐廳等亦有望在5月中逐步恢復營業;丹麥已準備放鬆封禁措施,將從本周三(4月15日)開始為小學一年級至五年級的兒童開設日托中心和學校,其他限制措施將一直保持到至少5月10日,大型聚會的禁令則持續到8月;克羅地亞內政部已允許各地農貿市場恢復營業;立陶宛政府表示,復活節後可能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放寬一些管控措施。

意大利知名男高音波伽利(Andrea Bocelli)在米蘭主教座堂前為抗疫獻唱。(路透社)

各國急於復蘇經濟的背後,是整個社會持續停滯會對經濟造成毀滅性打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上周一(4月6日)發文稱,新冠肺炎疫情已導致全球經濟衰退,嚴重程度高於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

法國國家統計與經濟研究所(INSEE)3月26日的最新經濟報告表示,如果封國持續一個月,法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將下降3%,如果封閉再延長一個月,GDP將下降6%。法國財政部長勒梅爾(Bruno Le Maire)直言:「今次我們遭遇的經濟打擊,可以與1929年的經濟大蕭條相比。」

德國聯邦政府經濟顧問委員會上月底亦發表特別報告,指即便疫情管控得力,德國全年GDP也將下跌2.8%,最壞情況更會衰退5.4%。德國經濟研究所(IW)估計,如果限制社會經濟生活的局面持續到6月底,德國全年GDP衰退幅度將超過10%。

沒有哪個國家能夠承受長達數月的經濟封閉狀態。失業、破產潮猶如洪水般襲來時,對人類的衝擊可能遠遠大於新冠肺炎。因此,保住經濟生命線在當下同樣重要。

意大利街頭盡是用作食物分享的籃子,以幫助有需要的人。(路透社)

當下各國面對的困難是,如果過早復蘇經濟活動,勢必增加交叉感染的風險,不利於完全控制疫情。這樣的矛盾與糾結從一開始就存在,各國的封鎖禁令是在不得不優先保存人命的情況下所作的決定,但當肺炎疫情稍微有一些控制住的迹象時,復蘇經濟的呼聲會佔據上風。到底是一鼓作氣完全戰勝疫情,還是邊復蘇經濟邊忍受疫情?這已經不是一個是非題,而是一個艱難的選擇題。

難以阻斷的傳播鏈

歐美的疫情防控大都做不到完全收治病人。這樣的情況決定了交叉感染者的數量會持續增加。以4月12日的數據為例,意大利當時10.2萬名尚未康復的確診患者中,只有3.1萬人住院,另有近7.1萬人處於居家隔離狀態。

最突出的莫過於當下全球疫情的核心—美國紐約州,當地到4月12日有約15.5萬名尚未康復的確診患者,但只有1.8萬人能入院治療,餘下十多萬人仍處於居家隔離中。

意大利帕多瓦大學微生物學教授克里桑蒂(Andrea Crisanti)在3月30日表示,意大利阻止新冠病毒傳播的措施看來沒有起到作用,應當改變策略。他說:「是否有人問過,為什麼儘管採取了這些限制措施,感染仍在發生?這些在家生病的人是否正在傳染他們的家人?……在我們看來,這些感染是在家中發生的。」

復活節的宗教儀式受到疫情嚴重影響。(路透社)

醫學期刊《刺針》(The Lancet)在4月2日也指出,根據中國的早期流行病學證據顯示,超過50%的新冠肺炎患者家裏至少有一名家庭成員患有此病,家庭聚集性感染佔所有聚集性感染的75至80%,而且居家隔離疾病監測困難,很難組織醫療護理、頻繁監測疾病的進展,並及時將在家隔離的患者轉送到醫院治療。

發現、報告、隔離、治療,環環相扣。如果不能做到完全隔離,整體防控效果無疑會大打折扣。不完全收治病人造成的持續感染傳播狀況很難令人樂觀,正如英國帝國理工學院教授、流行病學家弗格森(Neil Ferguson)所說:「我們依舊認為能夠進入穩定水平,但接下來數周將面臨高水平的感染,而不會出現我們在中國看到的快速下落。」

弗格森團隊所採用的疫情資料模型是英國政府參考指標之一。他早前曾建議,如果要真正將病毒傳播遏制到非常低的程度,就有必要採取更強而有力、打破現有社會秩序的干預措施,保持社交距離等措施須持續數月,甚至直到有效疫苗面世為止。

住院一周後,英國首相約翰遜(Boris Johnson)4月12日正式出院,轉往契克斯(Chequers)首相鄉郊別墅休養。(路透社)

無症狀感染者成防控關鍵

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程度歷史罕見,這拷問整個時代,拷問人類的智慧。不得不承認的是,人類如今對於冠狀病毒的認識有限,難以預測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情。即便是顯性疫情得到控制,無症狀感染者會否引爆二次疫情,暫時難有定論。

新冠病毒感染者中有不少是無症狀感染者,截至4月12日,中國尚在醫學觀察的無症狀感染者共1,064人。意大利北部洛迪省裏人口只有4,500、有近80人因新冠肺炎而死的小鎮阿達堡(Castiglione D'adda),在4月初爆出採血站在對60名捐血者進行病毒篩檢中,發現當中有40人對新冠病毒呈陽性反應,但他們均為無症狀患者。

此外,日本科學家系統篩查了從武漢撤僑的數百名日本公民,從中發現了4名無症狀感染和9名有症狀的患者,無症狀感染者的比例超過了30%。著名醫學期刊《英國醫學雜誌》(BMJ)在3月25日亦提到,意大利當局對一個約有3,000人的村莊進行「地氈式」核酸檢查後發現,有大約50至75%的感染者屬於無症狀感染。

無症狀感染者不是憑空而來的,主要來自兩處:一是確診患者的密切接觸者,二是來自重點疫區。這些人已經帶有病毒,大多數有傳染性。整個歐洲如今有逾88萬確診病例,疫區可說無處不在,無症狀感染者的數量難以估量。

由於中國本土的疫情傳播基本上已被阻斷,嚴格的隔離審查制度有利於發現無症狀感染者,並盡快阻斷其傳播。但在歐美,原本的傳染鏈並未阻斷,整個社會的隔離政策亦存在漏洞且難以長久維持;而無症狀感染者是否會加劇疫情防控形勢,亦未可知也。在無法採取更嚴格管控措施的情況下,歐美疫情很有可能長期處於高位運行狀態,相信難以重現中國兩個月控制住疫情的情況。

上文刊登於第209期《香港01》周報(2020年4月14日)《隔離政策現漏洞 歐洲疫情難現中國式拐點》。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