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以來最高失業率 美國究竟怎麼了?

撰文:吳迪
出版:更新:

根據美國勞工部4月9日發佈的最新數據,截至4月4日的三周時間內,也就是各城市和各州開始限制公眾聚集、並在某些情況下命令居民居家避疫以來的三個完整星期內,約有1,680萬(3月15日-21日330萬人,3月22日-28日690萬人和3月29日-4月4日的660萬人)美國人首次申請失業救濟金,創下空前慘淡的歷史新高。

對比歷史數據看,在2001年互聯網泡沫時期,每周首次申請失業救濟金的數據為47.54萬,而後在2008年次貸危機最嚴重時,該數據為66.9萬人。有記載的最高歷史記錄,是第五次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期間,1982年創下的一周70萬人。美國財富網(Fortune)4月10日發文表示,美國真實失業率應該已高達14.7%,「我們正經歷1940年小羅斯福總統(Franklin D. Roosevelt)時代以來最高的失業水平」。

更可怕的是,隨着新冠疫情在美國進一步蔓延,以及所影響的經濟形勢進一步惡化,三周1,680萬的失業人數還只是個開始。美聯儲經濟學家預測,美國最終將有約4700萬人失業,失業率將飆升至32.1%。

+3

在這樣的背景下,再回頭看白宮3月頒布的兩萬億美元經濟刺激法案。根據這項法案,美國政府將為大多數年收入低於7.5萬美元的個人一次性發放1,200美元現金,已婚夫婦除了個人支票之外,每個孩子還將得到500美元。收入高於7.5萬美元的個人得到的現金逐步減少,收入超過9.9萬美元的人和收入超過19.8萬美元的夫婦則沒有現金援助——可是,考慮到美國45%的人完全沒有存款之情況,在大批失業的情況下,即使每人獲得約1,200美元的補助,也無法支撐一兩個月的日常生活。

特別要注意到,在受衝擊最嚴峻的第三產業,有大量的美國人處在所謂的零工經濟(gig economy),也即各類散工,沒有固定僱主,這類工作也鮮有提供保險與福利。飆升的失業率和明顯的收入下滑,必然重創美國的消費面。再考慮到絕大多數居民居家防疫,許多消費活動大幅減少,這些零工就進一步面臨裁員。惡性循環已然形成,且在疫情結束前只會持續惡化。

消費佔美國GDP約70%的比重,是推動經濟增長的最主要動力。一般來說,財政政策相對於貨幣政策更加有效,給民眾現金補貼是財政政策中刺激需求最為有效的舉措。但在此次2萬億財政刺激法案中,其中最主要的一部分(約44%)將用於提供美國企業貸款,僅有26%用於州政府抗疫和公共服務,15%用於補貼民眾生計,另外15%用於擴張失業救濟。

正如2017年特朗普給企業大幅減稅後,受益人主要是企業的股權持有者和債權人,今次為企業提供的大額貸款援助,依然會主要保護這個群體。之所以將2萬億中最大的一部分提供給企業,原因在於美國缺乏完善的公共社會保障體系,需要仰仗企業通過提供就業來消化經濟危機期間的衝擊。

可是很多人未注意到的是,在當前慘淡的經濟形勢下,企業在獲得貸款後,並不會選擇擴大投資或僱傭,過去三周內美國企業已經解僱1,680萬員工便證明了這一點。

換言之,美國經濟結構及運轉方式,決定了美國政府在面臨當下這種「需求側缺口」的經濟危機時,缺乏有效提振方式。「2萬億」是美國史上規模最大的救濟方案,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卻也是效果有限的辦法。

如今,新冠疫情致使消費停擺,大量仰仗消費的崗位消失,由這些崗位產生的消費力進一步消失;而美國大量人士儲蓄水平有限,甚至是處於「負資產」狀態,銀行儲蓄少於信用卡欠款;有資產的人又大量將財富置入債券股市,隨着後者的貶值,消費慾也進一步降低。

美國是全球最發達的社會,但許多國民的生活其實如履薄冰,經不起連續兩周無收入。這有政府的責任,有社會的責任,也有國民自己的責任。美國社會經濟的缺陷,是經年累月而形成的,也曾多次遇到危機,但都有恃無恐的過去,政府層面也形成了這種「向企業注水,企業提供就業,消費力恢復,市場得到提振」的危機應對方式。

可是,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所造成的經濟危機,主要影響的是「需求側」,這對美國而言絕對是致命的,可謂「美國特色的經濟窘境」。美國經濟的窘狀,又會進一步影響全球,令眾多仰仗美國市場的經濟體受到嚴重影響。

最終,人們總能挺過疫情的代價,也只望美國政府、社會及國民經此一難後,能對其結構性問題進行深刻的反思與調整。為自己,也為全球創造更穩妥、更健康、更有可持續性的經濟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