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佩奧關上了與中國和解的一扇門

撰文:黃治金
出版:更新:

2020年2月,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在多個國際場合抨擊中國。從慕尼黑安全峰會期間點名批評「中國共產黨」正在破壞基於規則的國際體系,稱「西方正贏得勝利」;到訪問非洲期間勸說各國抛棄中國技術及投資項目,選擇「美國模式」的合作;再到2月25日借中國驅逐《華爾街日報》記者批評中國抗擊疫情不力,都可以看出,他對華姿態沒有絲毫緩和的迹象。
在對抗肺炎疫情方面,即使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和他的經濟幕僚一致正面評價中國防控舉措,但蓬佩奧依然抱怨中國不夠透明度。

這再次凸顯出了特朗普政府內部的混亂,國安及經貿團隊難以彼此協調立場。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和財長姆努欽(Steven Mnuchin)及經濟顧問庫德洛(Larry Kudlow)等經貿團隊成員淡化疫情影響、正面看待中國防控舉措,考慮的是經濟問題。因為中國經濟如果因為疫情受到衝擊,必然會牽累全球經濟,甚至可能影響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的執行情況,這對美國自然不是好事情。

而蓬佩奧作為首席外交官,則注重把經濟問題同國安、人權和價值觀問題捆綁起來,對中國持續施壓。譬如,針對中國企業華為,由於美國過去一年遊說盟友放棄華為的努力失敗,蓬佩奧便力主升級美國對華為的打壓,並配合司法部增加了新的指控。2月28有關華為問題的內閣會議,蓬佩奧也支持將華為定性為「非市場」力量,支持進一步擴大華為出口禁令。

2月25日,蓬佩奧在國務院記者會上宣稱,中國政府驅逐《華爾街日報》記者暴露中方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反應存在問題,並稱如中方給予美國和中國記者新聞報道自由,中國和其他國家原本就可以能更好地應對這場疫情挑戰。

但他的這番言論明顯混淆了兩個概念。中國驅逐美國記者的原因,在於《華爾街日報》不可忍受的種族歧視做法,或許可以說那些記者本身是無辜的,但這與所謂言論自由、新聞自由沒有直接關係。

即便是按照蓬佩奧的邏輯,批評他人前,也需先做到自己身正影直。美國政府自詡尊重言論及新聞自由,那麼為何特朗普「通俄門」和「通烏門」的真相至今沒有人知道。美國國務院也有限制新聞記者採訪的做法。特朗普面對不利於自己的輿情,甚至直接宣稱美國沒有新聞自由,這難道不自相矛盾?

那麼,為什麼蓬佩奧要這樣做?

2018年6月14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美國國務卿蓬佩奧。2019年至今,蓬珮奧再未訪華。(Reuters)

從客觀結果來看,蓬佩奧對中國的批評,鞏固了他自身在國安議題上的鷹派地位。從貿易、技術和科研,到人權、宗教自由以及新聞自由,通過經營他自己「對華鷹派」的形象,蓬佩奧似乎在嘗試將這種形象轉化為自己特有的政治優勢。即便在特朗普多次緩和對華關係情況下,蓬佩奧也沒有藉機調整口吻和立場。

這一點有別於前國務卿希拉里(Hillary Clinton)。在當時民主黨政府温和派的壓力下,希拉里都懂得收斂,在離任前緩和對華姿態。他這種做法,在美國國內,也算是一場賭局,最終能否為他帶來政治收益,尚有待觀察。

不過,與此同時,蓬佩奧這種做法卻已經在美國之外造成後果。在西方傳統盟邦體系本來就出現漏洞,內部合作鬆懈、價值觀受到挑戰之際,蓬佩奧通過宣揚反對中國的價值觀和世界觀,不但無法找出對抗中國的出路,而且還有可能讓美國更加孤立,讓西方內部的裂痕拉得更大。

在大選年來臨,特朗普亦需保持執政團隊穩定,蓬佩奧也會繼續擔任國務卿。回望他的攀升之路,之所以從中情局(CIA)躍升至國務院,並一直保持高調,和他本人的政治投機有關,但更重要的還是離不開其背後美國右翼勢力的支持。如今蓬佩奧在對華強硬道路上的執着,大抵也符合當前華府政治氣候。

因此,在特朗普政府對華政策這個問題上,蓬佩奧以及其他對華鷹派官員的態度,本質上取決於華府這股對華態度愈發強硬的政治氣候將持續多久,又會否發生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