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初選】少數族裔弱勢依舊 楊安澤退選還有兩大原因
憑藉華裔的面孔,以及「全民基本收入」(給每位18至64歲美國人發放每月1,000美元)的提案,美國民主黨總統參選人楊安澤(Andrew Yang)在眾多民主黨候選人中名聲大噪,並擁有着一群自稱「楊幫」(Yang Gang)的忠實支持者。
但在2月11日,楊安澤最終宣布退出了2020年總統競選。
對於此次退選,楊安澤表示,我們讓「深愛的國家朝着正確的方向前進。雖然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但你知道,我是搞數學的,從今晚的數據來看,我們顯然不會贏得這場競選。」他還說:「我不是那種想在一場不會贏的競選中接受捐款和支持的人。所以今晚我宣布我將暫停我的總統競選活動。」
楊安澤本人對此前艾奧瓦州的投票結果(1%的得票率)表示滿意,如此結果或許他早有預料,這也是少數族裔候選人,尤其是華裔在參與總統大選中存在的一大挑戰。
在美國總統大選中,少數族裔候選人的身份一直以來是把雙刃劍,以楊安澤此次的參選為例,素來主張種族平等、保護少數族裔的進步派人士在被問及對其態度時,即使不明言支持,也會表示鼓勵;至於保守派人士,即便內心並不支持,但為避免在族裔問題上受到抨擊,也僅會保持沉默,不做過多表態。但無論是保守派,還是進步派的絕大部分的選民,都沒有支持這位候選人。
這一大原因是楊安澤競選資金規模較低。按美國聯邦選舉委員會(Federal Election Commission)2月3日公佈的數據,楊安澤共募得$31,331,251美元,共花費$27,158,259美元,僅為領軍候選人桑德斯(Bernie Sanders)的三分之一,不到「黑馬」布蒂吉格(Pete Buttigieg)的一半。在美國競選體制下,能募得多少競選資金,肯花費多少資金競選,對各候選人表現有重要影響。前副總統拜登(Joe Biden)當下便已陷入「選情不佳,難以募款,選情繼續惡化」的負面循環。
不過,楊安澤未受支持,也與美國政壇對少數族裔候選人的束縛有關。
從美國獨立至今,已有45人擔任過美國總統的職務,在這45人之中,僅有奧巴馬(Barack Obama)一人為非洲裔歐裔混血,其餘總統均為歐洲裔,按此計算,少數族裔當選總統機率約為2%,這顯然與美國人口比例並不相符。
據美國皮尤調查中心2014年的數據顯示,美國非洲裔的政治參與度並不低,他們的投票率達到44%,與歐洲裔的48%相差不大,再加上其他少數族裔的投票率,按此推算,少數族裔當選總統的概率應該大於2%,但事實卻非如此。這足以說明雖然美國進步派口頭上大談「不以族裔評估一個人」,但族裔就是一個決定性因素。就以奧巴馬為例,當年他便是因為收穫93%的非裔美國人投票和69%的拉丁裔選票才最終奠定勝局。
但楊安澤華裔候選人的處境相較於奧巴馬而言更為侷限。雖然亞洲裔家庭收入中位數為全美之冠,2016年時高達79,653美元,其次才是歐洲裔家庭61,349美元,但相對於非洲裔和拉丁裔而言,華裔在美國的政治敏感度和參與度並不高,華裔2014年參與政治投票率僅為31%。本來華裔人數基數(佔美國人口約5.4%)在美國本土並不佔優勢,如今政治參與度也較低,這便是導致了華裔候選人難以在選舉中取得驚人成績,這也是楊安澤無法在初選脱穎而出,贏下總統選舉的重要原因。
第三,楊安澤支持率的低下還與其提出的政策有關。「自由分紅」(全民基本收入)是楊安澤提出的政治理念,也是他競選的重要主張。這一主張看似基於人道關懷,聽起來也十分誘人,但實際上只是一種停留在理論上的政治概念,在實施方面卻有諸多困難,並且始終沒有獲得成功。此前芬蘭在2017年時進行為期兩年的基本收入實踐,但在2018年初芬蘭政府便宣布停止實踐,原因是得到基本收入的人群喪失了尋找工作的意願。
美國、瑞典、丹麥等國也曾在一些城市和區域進行過小範圍的實驗,得出的結論與芬蘭相似。更何況美國社會整體而言較為保守,相信自由市場,這樣的倡議顯然違背大多數美國人認可的「勤勞者富,懶惰者窮」的思維。基於此,楊安澤的「自由分紅」自然無法獲得更多選民的青睞。
作為數學學霸,並精於計算的楊安澤極可能早已知曉作為華裔候選人需要面對的困境與挑戰。而他毅然選擇參選並非意在入閣,而是藉此機會為自己賺取和積攢「名望」。從結果上看,楊安澤的目標似乎已經達成,並且一定程度上為華裔候選人們在美國政治中打開了一個新的局面。未來他是否還會接着此次競選積攢的聲望繼續在政壇中活躍,能否一改華裔在美國政壇中的刻板印象,還將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