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再次改名 WHO為何刻意避諱武漢

撰文:茅岳霖
出版:更新:

2月12日,爆發於武漢,由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疫情正因為它的「新名字」,即世界衛生組織(WHO)給出的「COVID-19」而繼續聲名大噪,以至於世衛組織同時釋出的「新冠病毒的疫苗將在18個月內就緒」的消息反而不那麼重要。

此前,「武漢冠狀病毒」(Wuhan Coronavirus)、「武漢病毒」(Wuhan Virus)等俗稱已經在西方各國網絡廣泛傳播,因此「COVID-19」這個突如其來的新名字,無疑讓全球網民頗感陌生。此外,部分華文媒體錯誤地報道「COVID-19」為「病毒新名稱」,就更加深了這一疑惑。

事實上,該病毒的正式名稱,仍需等到2020年5月後,才能由世衛組織、分離出毒株的科學家、以及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ICTV)協商後正式確認並公佈。無論是此前各方習慣的2019-nCoV,還是目前ICTV提出的「SARS-CoV-2」,這都是此次病毒的暫時性名稱。

然而,這紛紛擾擾的詞彙,再加上中國國家衛建委提出的NCP和2019-nCoV等名稱,就更讓全球讀者頗感混亂。

在某些西方觀察家眼中,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左)已經因為其國籍等因素,幾乎被視為中國的「傀儡」,即便實情恐怕並非如此。(新華社)

目前,不少人對世衛總幹事,即埃塞俄比亞籍的譚德塞(Tedros Ghebreyesus)博士頗有成見。他們認為譚德塞可能會基於中、埃關係等政治因素,讓世衛組織對中國有所庇護。因此不乏有人認為,此次世衛「COVID-19」的命名,也在以這種隱諱地理特徵和國家名稱的方式為中國「正名」。

就COVID-19這個名稱本身而言,這並非病毒的名稱,而是由此次新型冠狀病毒所引起的疾病的名稱。「CO」代表的是「冠狀」(corona)特徵,「VI」代表的是「病毒」(virus),「D」代表的是「疾病」(disease),19代表的是年份,即2019年。

世衛組織在SARS風波期間就疾病命名問題,竭力避免名稱對各國的「污名化」,但百密一疏,最終SARS的命名,還是與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英文縮寫S.A.R.相同。(美聯社)

按照世衛組織與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等多邊組織商定的準則,當下為某種疾病命名時,除了需考慮易讀性以及與疾病本身的相關性之外,同樣不能涉及具體地理位置、動物、個人或人群。

譬如在2003年的沙士(SARS)疫情於中國南方爆發後,世衛方面應對疫情的負責人第一時間提出「不希望新聞界或其他團體以帶有侮辱性的名字來命名該傳染病」的口號,並迅速以「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即「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徵」的英文首字縮寫來命名此病。意外的是,SARS這一縮寫與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英文縮寫,即S.A.R.過於相近。自那之後,世衛組織對此後疾病的命名也就更為謹慎。

世衛組織這種以中立方式命名新傳染病的習俗,於2015年成為正式政策。(美聯社)

十年後,「中東呼吸綜合徵」(MERS)再度於2012年至2014年期間數次爆發,該疾病的命名引發沙特阿拉伯為首的中東各國大為不滿。這直接導致世衛組織於2015年確立了以中立姿態命名新傳染病的政策。「不涉及地理位置,動物,個人或人群的名稱」,此次COVID-19也是這種原則的體現。

在現實中,COVID-19作為「武漢肺炎」的學名,並不會被媒體所輕易接受。在一些媒體更為謹慎地以COVID-19又或是「新冠病毒肺炎」這種統稱命名此次疫情時,「武漢肺炎」仍將佔據主導地位。這或許是出於政治因素、或許是刻意包裝,也或許只是為了迎合大眾習以為俗的稱呼。台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便於12日表示,未來發布疫情相關訊息時,仍會簡稱為「武漢肺炎」,亦建議傳媒於報道時採用上述原則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