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美國正在藉疫情向全球揮舞指揮棒
一度因新型冠狀肺炎(2019-nCoV)疫情、援助等問題瞠目相見的中美關係,於近幾日發生一點變化。
2月7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通電話,大約17.8噸美國政府救援物資也在當天送抵中國。兩國政府1月下旬因疫情而造成的口頭齟齬似乎也隨之消散。
美國駐華大使館8日在微博的官方帳號發文,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奧特葛斯(Morgan Ortagus)表示,「美國國務院協助向中國人民運送了近17.8噸的醫療和人道主義捐贈物資,當中包括;包括口罩、防護衣、紗布、呼吸器等重要物品」,「美國是世界上最慷慨的捐助方,今後將依然如此。我們鼓勵世界其他各方向我們看齊,做出應有的承諾」。
根據美國國務院網站,美國國務卿蓬佩奧7日亦表示,「這些捐助物品體現了美國人民慷慨捐助的精神。今天,美國政府宣布,準備從現有資金中撥款多達一億美元款項,通過直接的方式和多邊組織幫助中國和其他受影響的國家控制和抗擊這種新型冠狀病毒」,「這項承諾以及美國民間部門無私捐贈的數以億計的美元體現了美國為抗擊疫情發揮的主導作用」,「美國是目前全世界提供捐助最多的國家,今後仍然如此。我們鼓勵世界各地做出與我們相應的承諾」。
美國在2月7日送來的這批醫療救援物資的總量非常可觀,起到了良好的表率效果。但國務卿及發言人近乎「自吹自擂」式的表態,卻讓觀察人士略感不適。而當人們聯想到華盛頓當局在疫情爆發後的表現,其可堪表率這一點,恐怕就真的要大打折扣了。
環顧中國外交部自1月下旬以來的對美表態,外界是可以看出一些端倪。雖然北京對華盛頓的某些言論頗為尖銳,也讓不少華文媒體產生了應激反應,但總的來說,中方認定的「美國對中國疫情作出過激反應」這一評價是大致沒錯的。
從武漢疫情升温之初,美國就在「各國應如何應對『中國疫情』」該問題上主動扮演角色。1月23日,美國率先從武漢撤出其領館人員,率先提出撤出駐北京大使館部分人員,率先宣布對中國公民入境採取全面限制措施。面臨新冠肺炎疫情,各國政府皆面臨頗大輿論壓力,由於此前各國對待疫情並沒有統一的標準,美國這種措施很快就發揮了指導性作用,被其他國家所採用。
1月23日,美國國務院將對中國的旅行警告升至第三級,也即「重新考慮是否前往」,1月30日又再次。到2月2日又再度提高到最高級第四級,也即「請勿旅行」。到2月2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empeo)還在訪問哈薩克斯坦期間大談肺炎疫情,稱「美國將幫助石油儲量豐富的哈薩克斯坦防禦鄰國中國的新型冠狀病毒的侵襲」。
当然,仍有不少國家仍未完全受美國的影響。而北京也在嘗試與其他大國合作,突破美國指揮棒的影響。
也就在2月9日,中國總理李克強已經應約和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通了電話,並就防控疫情的具體操作與後者交換了意見。
當北京方面強調「希望包括德國在內的國際社會保持理性」,更表示「希望德方為中方通過商業渠道從德國採購醫療物資提供必要便利」時,默克爾一側很快就領會了北京的意圖,直接稱德方「未採取過度限制措施」。這句話也是北京最希望聽到的。
這已經不是歐盟方面第一次表達類似意願了,李克強在2月1日也曾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通話,並得到了後者「願盡己所能、動用一切可能的資源向中方提供幫助,將協調有關成員國為中方採購醫療物資提供便利」的承諾。
事實上,美國藉助疫情揮動的指揮棒其效果可能也不盡如人意,譬如此前在孟晚舟案等風波上惟美國馬首是瞻的加拿大,此番就沒有跟隨美國節奏,限制中國人以及去過中國的外國人入境,日本、新加坡等區域大國也沒有采取類似措施。更不用說美國企業早就先於華盛頓當局,向中方送去醫藥設備,這其中的反差無疑是突出的。
此外,七國集團(G7)成員國的衛生部長2月3日舉行電話會議,尋求應對疫情的統一做法。然而會議之後,德國衛生部長斯潘(Jens Spahn)在公開表態時卻未提及美國,僅表示「各國衛生部長同意盡可能協調旅遊控制、防疫措施和新型冠狀病毒的研究,並與世界衛生組織、歐盟和中國合作」。德國衛生部發言人另外表示,「斯潘與美國衛生部長艾薩(Alex Azar)對話,雙方同意孤立做法不太可能成功抵禦病毒帶來的全球風險」。先後表態,頗有啟示性意義。
這種局面也是可以理解的,它與此前中美貿易戰風波期間的日、歐等第三陣營形成了某種重合,也和貿易戰期間美國企業循資本流向轉移中國的大勢趨同。由於中美雙方的深層結構性矛盾並沒有,也不可能因為此前簽署的中美第一階段協議而得到根本解決,貿易戰在今後時日仍可能擴大。
從1月下旬以來,中美政府因疫情而產生不快,無論是北京還是華盛頓,或許他們都有必要從該進程中吸取教訓,並開始為以後的長遠鬥爭做好充足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