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今非昔比 中美第二階段如何談?

撰文:吳迪
出版:更新:

過去近兩年的貿易談判進程中,中美上演了一場跌宕起伏的國際政治大戲,令人深歎舊時代的落幕和新時代的到來。
美國方面,華府漫天開價、多次反覆,於貿易、科技、輿論和政治等多領域發起對華攻勢,且不懼採取以往美國政府避而不用的極端措施,包括一度不顧自身規定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試圖從2019年香港社會運動中獲得更多與中國談判籌碼,以中止情報共享為威脅迫盟國禁用華為5G設備等等。

首階段談判中昭示中美相剋相生

中國方面,北京一直試圖盡量平息中美衝突,管控其負面外溢效果,並在香港、新疆等問題上高調反駁的同時,藉孟晚舟等案例向加拿大等美國盟友施壓,盡量避免美國對華鷹派所主張的「合縱」效應,並且以切割的方式面對貿易談判,採取「談,大門打開;打,隨時奉陪」的態度,在隨時準備對等報復的同時,也隨時準備好緩和衝突。

在此種態勢下,如今的階段性結果對中美而言是不完美的,卻也是都可以接受的。

中美貿易戰因為第一階段協議在2020年1月15日迎來轉折點,美國總統特朗普(右一)和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當天在白宮共同出席了簽署協議的儀式。一時間,全球輿論就為之騷然。(路透社)

美方未獲得想要的所有讓步,卻換來中國兩年內2,000億美元美國商品的採購承諾,而中國相應的金融、外企限制等改革,也因美國的壓力而加快速度。美國所需付出的代價,無外乎因施加關稅而造成的美國企業損傷,以及修改根據「301條款」制定加徵關稅決策的行為準則,改變過去數十年該條款被濫用的情況。

中國則需要加速自身開放性改革,令中國企業面對更為激烈的國際競爭,並與美國共同實現2,000億美元的採購訂單。這些「讓步」原本就都是中國需要推進的:為了給未來數十年的經濟發展提供動能,突破「中等收入國家陷阱」,中國需淘汰低端產能,促進產業升級,與最尖端的外國企業進行真刀真槍的競爭。因此中國真正所需要面對的代價,只是如何向其他貿易夥伴釋疑「中美採購訂單不會損害中國其他貿易關係」。作為結果,中國得以暫時穩住中美關係,持續加強兩國關係「相生」的因素,遏制「相剋」的因素,延長中國發展機遇期。

對於以上這些客觀事實,人人都會有各自的總結。各執一詞,不必多言。但知史鑑今,為了促進對當下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之意義的理解,一個方法是對比二十年前中國為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的談判。

昔日忍辱負重 今日以打促談

中美談判向來不易。當年為加入關稅與貿易總協定(GATT)和1995年成立的世界貿易組織,中國曾與美國展開艱辛無比的談判。1989年5月的中美磋商後,似乎已經談妥,但在「六四事件」之後,美國斷然中止與中方談判。

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仍是一個輸出輕工業品的發展中國家,圖為1995年的北京,很多居民獲取信息的唯一渠道甚至除了電視就只有報攤。(Getty)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中美出於互惠互利的考量重啟談判,但美國官員嚴詞勒令的情況亦頻頻上演。到了談判的最後幾個月,時任中國國務院總理朱鎔基1999年4月帶隊赴美談判期間,美方竟在中方完全不知情下,發布單方面起草的《中美關於中國加入WTO談判情況的聯合聲明》,將諸多中方並未答應的美方要價稱之為談判結果,逼迫中國就範。以至朱鎔基無奈坦言,「中國已經做出極大讓步……我擔心即使我簽了這個協議,中國人民也不會答應。」

同年11月14日凌晨5時,中美在北京簽署協議的前一天,美方領隊巴爾舍夫斯基(Charlene Barshefsky)驟然對中方談判代表石廣生下最後通牒-必須在總統克林頓(Bill Clinton)出訪歐洲的班機落地前達成協議。當日美方更兩次撤離談判,斷絕聯繫。

遙想當年中國為了「入世」,無可避免地遭遇了美方各種威逼乃至羞辱。彼時,中國國內滿是「城下之盟」的質疑,很多人主張放棄談判,認為中國當時經濟本來就無法應付來自全球的競爭。但是,朱鎔基終究在11月15日親赴現場,誓言「今天一定要簽協議」,並就部份未決的問題同意了美方要求,令首席談判代表龍永圖焦急地一再遞上紙條,氣得朱鎔基回頭怒喝「你不要再遞條子了!」

平心而論,當年若非如此,又能如何?中國用「百年恥辱」深刻領悟了閉關鎖國之弊,因此縱需堅守主權,掌握步伐,卻終究是需要搞開放的,終究是需要世界的市場、資金和技術的。

外界一直津津樂道於時任中國國家主席的江澤民在1993年和1997年的兩次美國之行,但很少有人想到,他的美國之旅背後也有同期中美貿易糾紛的暗流湧動。(法新社)

二十年荏苒而逝,中國舉世矚目的經濟成就,已然證明入世決定的正確與前瞻。而當中國再次與美國談判,也已不再僅為爭取市場和投資,而是為了維繫中美關係和世界政經體系的穩定。與此同時,當時中國在美國脅迫中隱忍簽署,今天中國卻已愈發主動。在充沛國力的支撐下,中國雖然不能,也不願與美國對抗,卻也有了「打,隨時奉陪」的底氣。

白宮對華有新認知

當年的忍辱負重換來了今日的實力與底氣,那麼今日的協議又將對兩國接下來的談判有何影響?中美「第二階段談判」將以怎樣的方式展開?要回答這些問題,一個方法是嘗試從白宮的角度,評估過去兩年多發生了什麼。

美國並不僅是向中國發難,同時還分別與日本、韓國、加拿大和墨西哥重簽協議,並與歐盟就農貿、汽車、飛機、數碼主權等領域展開一系列關稅威脅和監管糾紛,乃至就攤分軍費刁難各個盟國-或是為了個人政治利益,或是篤定這種作風能「令美國再偉大」,特朗普真的將「從他國盡多套利」視為自己的本職工作,為此不惜打破國際準則,使用各種非傳統手段。

從當下的結果來看,該方法是奏效的。加拿大、墨西哥、韓國、日本先後讓步,除了歐盟底氣較足,其他多數國家在與美國談判時都缺乏獨立和主動權。畢竟美國仍舊是當世唯一的「一極」,在無與倫比的國力加持下,特朗普確實所向披靡。

從20世紀以來,301調查一直是包括特朗普當局在內的歷任美國政府用以制裁他國的利器。(視覺中國)

至於中國,白宮對中國的攻勢原本就最為猛烈,可是在經歷了第一階段的貿易談判後,美方逐漸意識到中國比其他談判對手都更執着。白宮很想繼續向中國施壓,事實上頻於自誇的特朗普已將自己「逼上梁山」,必須繼續施壓。但白宮也着實無法在現階段從北京撬出更多讓步,更在關稅等問題上被自己「七傷拳」般的操作反噬-與其他國家相比,在這一輪貿易談判當中,中國是美國最難攻克的對手。

不必對第二階段過度悲觀

如今美國選擇「見好就收」,接受中國分階段達成共識的思路,且在渲染「美國贏了」的同時,避免營造「中國輸了」的公關口徑,不再提「協議不能是平等的」等說辭。而中國此次由劉鶴訪美主持簽署儀式,沒有特朗普期待的「習特會」,就說明北京「就貿易談貿易」的思路沒有改變,縱然與美國簽署協議,也在持續觀望,隨時做好再度開打貿易戰的準備。

在2018年4月的博鰲峰會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中國總理李克強等人均強調了「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降低汽車進口關税」等細節。(Getty)

此外,中美在其他領域的衝突是無法避免的。照當下局勢來看,頗有愈演愈烈之勢。也因此,貿易談判才恰恰是兩國關係重要的維穩機制。

接下來,中方預料將盡量通過談判進程,放大兩國關係中互惠互利的維度,為美國國內主張採取「接觸性」對華政策的人造勢。

畢竟,喊打喊殺很容易,中共該考慮的則是延長中國發展機遇期。而美國方面,特朗普現政府意識到光靠蠻力似乎無法取得中國的讓步,意識到中國「談,大門敞開」的態度是真的,「打,隨時奉陪」的態度也是真的,也意識到了對華攻勢「七傷拳」的負面效應。因此白宮也需要以更現實的、「談而非打」的方式與中國交流。這勢必將影響白宮第二階段談判的風格。

因此在第二階段的談判過程中,兩國將不再像第一階段那樣,以美國意願為轉移。相較於此前「美國開價,討價還價」的情況,第二輪將會有更多的對等利益交換,人們將看到更多的「中美一起開價,交換價碼」之情況。

需要謹記的是,各界不能低估特朗普對連任總統的重視程度。在意識到中國不願意對抗,卻也不畏於發起反擊,且有一定反擊能力的基礎上,可以預估從當下到11月美國總統大選結果出爐之前,白宮不會再對中國發起實際攻勢,至多停留在選秀性質的口舌之爭。畢竟特朗普需要避免自己下不來台的風險。大選之前,穩妥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