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簽署人權法案的時機和動機

撰文:黃治金
出版:更新:

11月27日,感恩節休假前1天,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簽署《2019年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和《保護香港法案》成為美國法律。

自美國國會高票通過該法案版本後,雖然有人認為特朗普會拒絕簽署,坐等該法案自動生效,但輿論普遍認為特朗普會主動簽署,因為特朗普不僅完全沒有否決它的必要,更有簽署之必要。

特朗普若否決該法案,風險太高,只會在被彈劾調查的背景下徒增同國會的內耗。而且,國會高票通過,特朗普若否決,之後被國會再次推翻,特朗普只會更尷尬,政治士氣也會被弱化。更何況,這兩週特朗普也奔走多個州為連任競選造勢,一直宣稱自己是一位強勢的總統和總統候選人。

特朗普也沒有拒絕簽署香港法案的必要。簽署該法案當天,特朗普在Twitter發佈兩則推文,一條是說自己在共和黨內部的支持率高達95%,「感謝共和黨」;另一條是說股市又創新高,「祝賀美國」。這兩條推文基本上可以解釋特朗普簽署牽涉香港的法案時的心態。

11月26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佛羅里達州出席政治集會,之後他開始在該州的海湖莊園度過感恩節。(AP)

前一條其實就是在講自己在黨內的優勢地位。自從國會通過關於香港的法案文本後,美國兩黨就在敦促特朗普簽署該法案。尤其是一些共和黨議員專門站出來表達對法案及香港抗議的支持。所以,即便是為了迎合黨內,特朗普也會簽署該法案,因為他只在乎簽署該法案的現實政治利益,而非該法案是否真的會被執行,或者是否對香港有利。

這就和他今年7月24日否決國會關於阻止美國政府對沙特、約旦和阿聯酋三國進行軍售的三項決議有些類似,特朗普完全考慮的是共和黨政府在中東的武器買賣,而非中東這些國家的利益。

後一條推文其實表達了特朗普對當前中美第一階段貿易談判的「自信心」。雖然美國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等強硬派將香港議題和貿易談判掛鈎,但從特朗普最新的表態來看,他逐漸明白,即使自己簽署該法案也不會拖累中美貿易談判和協議的簽署。

簽署法案前,特朗普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均已就第一階段貿易談判表態。習近平11月22日曾提到中國希望在互相尊重和平等的基礎上與美國推進第一階段貿易協議。11月26日,中美貿易對話雙方牽頭人通話後,特朗普提到,美中接近達成第一階段協議,現在已處於協議工作的最後痛苦關頭。

11月28日,由香港警方和地方當局組成的安全小組成員抵達中國香港香港理工大學校園,對不安全物品進行評估和清理。(AP)

與此同時,共和黨內部消息透露,美中初步協議會在2019年年底前達成。中方已經邀請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和姆努欽(Steven Mnuchin)訪問北京。如果美方判定認為達成協議的機率很大,兩人預計會在感恩節後訪問北京。

特朗普選擇等到感恩節休假前一天才簽署該法案,也是試圖將其對美中關係和美中談判的負面影響降至最低,換個方式避開中國政府的批評。特朗普在白宮發佈的另一項聲明中說:「我出於對中國國家習主席和香港人民的尊重簽署了這些議案。實施這些議案是本着這樣的希望,也就是中國和香港的領導人與代表將能夠友好地解決分歧,走向造福於所有人的長期和平與繁榮。」從這種委婉的表態來看,特朗普也想最大化地降低自己簽署該法案對第一階段貿易談判的影響。

最後,拖延到最後期限再前述該法案,也是特朗普性格使然的結果。特朗普喜歡被輿論關注和聚焦,自己也很享受這種自己似乎能掌握主動權的感覺。更何況,特朗普周圍的「護主派」也希望簽署這一法案,轉移他被彈劾調查的壓力,至少在輿論上可以將內在部分壓力外移。

所以,綜合以上美國內部因素和考量,特朗普簽署該法案,適合當前華府的政治氣候,更符合自己的政治利益。中國應該也深知特朗普面臨的這種政治處境,自然也不會將矛頭對準他本人,並且堅持同貿易戰切割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