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簽署在即 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究竟有何實質影響
到11月下旬,美國眾、參兩院已先後通過一份《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這份材料很快就要遞交到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的辦公桌前。
這份法案簽署後,香港問題的前景將會如何?考慮到美國以人權之名干預他國內政的做法並不少見,此番風波的前景似乎是可以預料的。
華盛頓的政要們怎麼會走上街頭
目前,北京和華盛頓的情緒都被調動了起來:在國會山上,無論是以共和黨人魯比奧(Marco Rubio),還是最近在力推彈劾特朗普的民主黨人佩洛西(Nancy Pelosi),他們對「香港人權」的關心似乎都是一致的;對此,中國外交部已經在前日以「勿謂言之不預」等語加以應對。
的確,法案要表態,華盛頓要「敦促」北京停止對香港的「不必要的干擾」,要確保香港選民「享有對行政長官和立法會的普選權」,還高呼「支持建立一個真正民主的方案」。
按這份法案,美國的確頗有想法,譬如法案條文中就有要求「美國相關部門」檢查是否有經香港轉口,用於中國國內監控及社會信用體系的大宗貨物的細節。但是,全球最大的兩家監控設備公司都在中國大陸地區,而且都早早的被美國「制裁」了,這意味着類似產品不太可能經香港轉口入內。
此外,美國政府還要對「香港自治狀態進行年度審議」,要「制裁侵犯香港自治和人權的官員」。為此,美國駐香港的總領事館就得定期拿出一份動態黑名單,以便美方時刻採取措施。可美方又能採取什麼具體措施呢?
看看五年前美國在烏克蘭問題上的針對性手段吧,當時美國對俄方官員實施了凍結資產、拒發簽證、拒絕入境等手段。而今亦有類似細節。如果還有什麼新內容,那便是確保了此前因上街或其他過激行動被逮的人士不會因案底而被拒簽,似乎美方的具體行為也就止於此。
其實,分析人士們看到美國的新法案,應會聯想到佩洛西27年前曾力主推動一份跨黨派議案,即《1992年中國學生保護法案》(CPSA)。但當下發生在香港的事情似乎已不足以讓美國開出更高的價碼。
這麼一來,此後的事情就未免顯得諷刺,華盛頓的政客們可以在議會裏高呼自己「和香港支持民主的抗議者站在一起」,但遠在大洋彼岸的華府政客,具體準備如何與抗議者站在一起呢?
香港不是庫爾德亦非烏克蘭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香港問題的走向可能從一開始就是可以預料的。
譬如魯比奧曾多次強調中國一直在削弱美國在香港活動的「自主與自由」,這種擔心與焦躁一方面是出自其政治理念,一方面是出自美國輿論對「政治正確」的壓力,另一方面也的確關乎美國具體利益。這又和北京一直希望香港通過並落實的《基本法》第23條進程有關。
《基本法》第23條禁止外國的政治性組織或團體在香港特別行政區進行政治活動,也禁止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政治性組織或團體與外國的政治性組織或團體建立聯繫。
該法令如得以通過並在香港落實,則必將改變香港「間諜天堂」的現狀。美國各大強力機構為了「生存」而採取的措施就可以想象。
在確立有利於自身的秩序時,美方會對稍有能力的角色展現支持或援助,譬如特朗普在2018年就恢復了對埃及軍方1.95億美元的軍事援助。在敘利亞戰爭末期,美方還大造聲勢,用少量輕武器和幾百輛「悍馬」越野車把敘利亞庫爾德武裝包裝成了自己的「盟友」。但這種盟友關係終究是為美國利益服務。
2011年後發生的很多事情外界也都看到了,用4,700萬美元的價格向美國購買210枚「標槍」反坦克導彈以及輕武器的烏克蘭並不能保護自己;獲得美國官方支持和援助的敘利亞「白頭盔」組織也處於創始人橫死,大部被遺棄戰場等死的困境;幸而庫爾德武裝尚沒有跟着美國一條路走到黑,早在2017年便接上了和俄羅斯的關係,避免了完全喪師失地的困境。
而今,特朗普即將簽署法案。幸而香港並非烏克蘭,與庫爾德也距離甚遠。在美國選擇藉此法案推行實質措施前,他仍需要衡量利弊。
歸根結蒂,這份法案本身是空洞的,至於它的那些具體措施究竟會有多少份量,不僅取決於中美兩國間的下一步對峙與行動,亦取決於北京反制的決心,和美國願意承受多少北京反制所造成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