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黨決意棄車保帥 彈劾政鬥考驗美國法治

撰文:黃治金
出版:更新:

從11月11日開始,美國眾議院各委員會就彈劾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首次舉行公開聽證會,三名國務院官員將在本週露面作證。他們之前有的也已參加過眾議院舉行的閉門聽證會。作為彈劾調查的一部分,本週公開聽證會將繼續聚焦特朗普是否施壓烏克蘭調查政治對手、民主黨總統參選人拜登(Joe Biden)。特朗普否認一切指控,而且開始加大馬力攻擊彈劾調查和聽證會。

首先出場作證是美國駐駐烏克蘭代理大使泰勒(Bill Taylor),之後美國國務院官員肯特(George Kent)和美國前駐烏克蘭大使約萬諾維奇(Marie Yovanovitch)分別於11月13日和11月15日出席聽證會。三人均指出了特朗普和烏克蘭存在「交易」的嫌疑。其中,約萬諾維奇2018年5月被撤職。她曾對特朗普指烏克蘭總統「將會查看一些東西」的說法感到不安。泰勒11月6日明確證實,特朗普扣押對烏克蘭的軍援換取烏克蘭調查拜登。肯特稱自己曾對特朗普私人律師朱利安尼(Rudy Giuliani)表達擔憂,但被國務院領導層告知「保持低調」。而且,國務院實際上已被架空。朱利安尼作為律師參與對烏事務,遊說烏調查拜登父子。

國務院高級官員麥金萊(Michael McKinley)也已赴國會作證,他在作證時曾提到,他辭職的原因是因為擔憂美國使館為了國內政治目的而挖黑料,並且「未能」捍衛美國的外交官。根據證詞,麥金萊曾三次勸告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發表聲明,對被傳回國的約萬諾維奇表達支持。但是,蓬佩奧否認麥金萊曾有過這種提議。

關鍵時刻,這位國務卿還是站在特朗普一邊,拒絕為自己之前或如今的下屬辯護。換句話說,蓬佩奧也將特朗普個人利益置於國家外交利益之前。這非常不利於國務院外交隊伍本來就很低落的「士氣」。

+3

共和黨政府已經採取「棄車保車」的策略,也就是套用「通俄門」調查時期的做法,將「通烏門」歸咎於爆料者,或者這些國務院的現任和前官員,包括美國駐歐盟大使桑德蘭(Gordon Sondland)以及特朗普對俄政策顧問莫里森(Tim Morrison)。一些國會共和黨人也會竭力將矛頭對準揭秘者、作證者以及拜登父子。

11月10日,特朗普再次通過社交媒體喊話,要求共和黨對抗和反擊民主黨的彈劾調查。特朗普提醒共和黨人不要陷入「認為我和烏總統的通話不完美」的傻瓜陷阱。

從通俄門的調查過程和結果來看,共和黨不會輕易拋棄特朗普,甚至沒有議員站出來批評特朗普。美國三權制衡機制的功能已經被削弱。

2018年中期選舉前,共和黨總體上對特朗普濫用公權、妨礙司法並攻擊自己國家的司法體系和情報系統持沉默態度。中選後,民主黨掌控眾議院,針對特朗普「通烏門」發起彈劾調查,共和黨的第一反應仍然是沉默,之後隨着證人證詞的公開,有個別共和黨人勉強表態,但都拒絕質疑和批評特朗普。他們很多人將矛頭對準了彈劾程序,認為閉門聽證不合規不合法。眾議院通過了彈劾程序議案,共和黨全票反對,並開始質疑證人並要求拜登父子也出席聽證會。

2019年10月31日,美國眾議院投票通過對特朗普的彈劾調查程序。共和黨全部投了反對票。(AP)

從目前爆料者或證人證詞來看,美國主流輿論普遍認為,特朗普「通烏」言行有損美國價值觀和美國法治。但共和黨一味地庇護和消極姿態,也讓彈劾調查這種正當調查及法治運作受到挑戰。在維護法治、捍衛司法和保持黨內忠誠度以及價值觀操守之間,共和黨優先選擇了「政治」利益。

在通俄門調查中,特朗普多位親信被判有罪或被指控有罪,其中特朗普前律師科恩(Michael Cohen)在認罪協議中明確說明他所犯下的違反競選經費法的罪行都是在特朗普直接授意下進行的。美國聯邦南區檢察官也認為科恩所述為事實。但是,特朗普依然可以被免罪。美國憲法規定總統可以被彈劾,但沒有涉及總統在職期間是否可以被刑事起訴。

美國歷史上還沒有哪位總統被彈劾下台,有的在被彈劾前而主動辭職,有的即便被彈劾也被參議院判定無罪。但是,無論彈劾過程和結果如何,真相就是真相,法律就是法律,濫權就是濫權。目前的彈劾調查合法合規,但被共和黨政府嗤之以鼻。

而且,面對調查,特朗普和他的共和黨盟友們以「另類事實」(alternative facts)、「真相不是真相」(Truth is not the truth)、「全是假新聞」等為自己辯解。即便是交叉證實的證詞,也被反駁為虛假操作或政治迫害。

從特朗普在通俄門、通烏門等一系列爭議中面臨的執政困境來看,美國民主雖然存在危機,但法治的「精神」還在,制衡機制也在,只不過已經嚴重失衡,愈發被政治或政治鬥爭所綁架。

彈劾調查表面上看是一種民主程序,實際上也是驢象兩黨政治鬥爭的一種延續。即便特朗普在眾議院被正式彈劾,參議院對他的審判也會是一種「政治操弄」。共和黨力保特朗普,也是為了對2020年白宮及國會選舉利益考慮,也就是黨派和個人的利益優先。

所以,2020年大選前,在本已嚴重裂化的美國,圍繞特朗普的各種鬧劇還將延續,真相會繼續被質疑,美國法治也會繼續被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