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退出RCEP是因為顧忌美國嗎
在前不久的東盟峰會上,印度退出第三次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引發的輿論震盪仍在持續,鑑於中印關係的複雜性以及國際時局的變動。有聲音認為印度退出是出於對中國的擔憂,也有聲音認為印度退出是為了等待和美歐建立自貿區。各種說法交織之下,印度退出RCEP到底是因為什麼值得深思。
技術性磋商不是問題
對於印度為何退出,RCEP領導人的聲明稱,「印度有重要問題尚未得到解決……印度的最終決定將取決於這些問題的圓滿解決」。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說,「目前的RCEP協定沒有充分體現RCEP的基本精神和一致的指導原則,它沒有令人滿意地解決印度的問題和關切。」不可否認,印度加入RCEP會對國內經濟尤其是一些行業造成衝擊,莫迪不可能忽視這些現實利益選擇。
但是,加入RCEP會對印度一些行業有衝擊,這個話題不是第一天才出現。為什麼直到最後一刻印度才選擇用退出來捍衛自身的利益?RCEP從2012年提上日程開始已經經過了7年的談判,走走停停的背後,是各方寧願多花些時間來彌補分歧也不願意放棄16國達成協議,印度也一直希望繼續談判解決問題並沒有考慮退出談判。為什麼這一次印度的方式是退出?印度真的不想參與RCEP了嗎?
技術性磋商不是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16年印度政府就開始着手解決國內的反彈問題。例如由各界代表組成、商工部長擔任主席的貿易委員會(Board of Trade)已進行重組,並於2016年4月召開了第一
次會議。此外,印度商工部等政府部門還與印度商會、印度工商聯合會(FICCI)、印度出口組織聯合會(FIEO)多個行業團體和非政府組織召開了各種形式的 RCEP 專題諮詢會、研討會。
近來印度政府也在國內進行疏通努力。就在9月底,該國政府為安撫出口商出台了一攬子刺激方案,包括減免出口產品關税以對出口商做出補償,併為出口商提供匯率較低的美元。
今年以來的RCEP談判,最大的進展即9月30日在越南舉行的第28輪磋商中,印度由此前遲遲不肯讓步變為妥協變通。印度擬將對該協定成員方減免關税,其中80%的中國產品可以得到優惠待遇。按計劃,印度將立即對28%的中國產品取消關税,其餘從中國進口的產品關税則會在5年、10年和15年內分批取消。
莫迪前期實際上對於RCEP談判有過不少積極的表態,此前媒體曾報道說,莫迪「終於給印度談判代表開了綠燈,讓他們在曼谷尋求達成『實質性的結論』」。印度商工部長戈亞爾(Piyush Goyal)2019年9月接受媒體採訪時明確表態,他認為印度拒絕加入RCEP將使「出口業處於不利地位」,而印度的國家利益不能被個別行業所挾持,必須從整體角度看待「國家利益」。印度財政部下屬的農副產品出口局局長古樸卡(A. K. Gupta)認為,「開放型的印度將更有前景,因為印度農業可以加入全球競爭。」
今年10月11日至12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同莫迪在印度金奈舉行第二次非正式會晤。當時兩國領導人曾達成共識,為儘早達成《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共同努力。
從磋商的角度看,此次印度重提的一些保護機制問題實際上早已經解決。《印度斯坦時報》10月28日引述印度官員的話說,在10月初曼谷召開的RCEP部長級會議上,印商工部長戈亞爾一反常態地提出諸多超預期的保護性措施,主要涉及自動觸發機制所覆蓋商品的範圍和原產地原則。「這些問題有很多早前已經敲定了,也獲得了所有成員國,包括印度的同意,但是卻又被重新提起。」
就在11月4日印度宣布退出之前,泰國商務部長朱林告訴媒體印度並沒有被排除在外,RCEP磋商一切「順利」。也就是說印度退出是最後的選擇,而不是蓄謀已久。
一言以蔽之,此次印度的退出並不是印度同他國的技術性磋商問題。
任何貿易協議都有利有弊,當印度選擇加入談判並同大部分國家達成了諸多的共識,這背後是印度有意願克服弊端並認為能夠克服弊端,認為加入RCEP利遠大於弊。而今天印度選擇退出RCEP,本質上是認為弊大於利。只不過這種弊端主要來自於國內。菲律賓貿易和工業部長洛佩茲(Ramon Lopez)則在11月2日公開表示,「某國」正在就國內的一些問題進行磋商以及確認工作。
簽署RCEP受到印度反對黨、民間團體、貿易專家以及多個行業的質疑和反對。11月4日當天印度國大黨、印共(馬)、草根國大黨、達羅毗荼進步聯盟等政黨領導人齊聚新德里,討論經濟下行及RCEP談判對印度的影響,要求莫迪政府為「經濟放緩、失業率飆升、農業危機」等問題負責。而莫迪所屬的印度人民黨(BJP)脱胎於國民志願團(RSS),而RSS的經濟分支國民覺醒組織(SJM)曾在全國發起使用本國商品的運動,甚至升級為抵制外國貨的行為。RSS、SJM都反對簽署RCEP,這股力量可能會對莫迪的執政基礎構成影響。
其他15國不能只等印度,莫迪現如今的退出決定更大程度上是在自身無法解決國內問題的情況下不得已的選擇。
印度退出是為了對接美歐嗎?
對於印度退出RCEP,有媒體認為這並不只是國內的政治選擇問題。俄羅斯科學院世界經濟與國際關係研究所(IMEMO)國際政治問題部研究員、歷史科學副博士庫普里亞諾夫(Alexey Kupriyanov)指出,在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拒絕參加《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後,印度也決定不急於加入RCEP。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引述該學者的話說,印度沒有被接受加入TPP,於是便開始進行有關RCEP的談判。但當特朗普拒絕參加TPP後,很顯然沒什麼可急着加入的了。庫普里亞諾夫表示,沒有印度,RCEP仍能發展並能充分發揮作用,而不同的是,如果TPP沒有美國的參與就失去了意義。
而能夠佐證這一判斷的現象是在宣布退出RCEP一天後,印度11月5日說,將探討同美國簽署一份協定。《印度時報》稱,此舉被認為是一個戰略轉變,多年來,印度一直拒絕與美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建議。在宣布退出RCEP兩天前,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11月2日訪問印度時表示,有必要嘗試重啟印度與歐盟之間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 「我們需要重新嘗試建立歐盟與印度的自由貿易協定。」默克爾在新德里表示,「我們已經關閉了一次談判。」她補充道,她與莫迪就自貿協定進行了深入的討論。印度工商部長戈亞爾說:「目前,印度正在探索與美國和歐盟簽署貿易協定,印度的工業和服務將具有競爭力,並能從進入大型發達市場中獲益。」
印度退出RCEP存在美國和歐盟的因素,這種判斷本身是從地緣政治的角度得出的,其背後的潛台詞是印度將RCEP看成是地緣政治工具,印度不願意站隊中國,希望加入美國和歐盟的陣營。
這種觀點是對印度利益的忽視。眾所周知,同TPP比較而言,RCEP明顯屬於更低層次的自由貿易區。2013年美國時任副總統拜登(Joe Biden)訪問印度時,曾向印度發出過加入TPP談判的邀請,但彼時印度反應冷淡。之後,儘管美國也一度釋放過期待印度加入TPP的零星信號,但一個最現實的問題是,印度尚不具備加入的能力和意願。即便拋開關税削減的問題不談,在藥品的知識產權保護等若干關鍵議題上,印度與TPP條款仍有着難以跨越的巨大鴻溝。甚至可以說,對於印度加入 TPP 的所謂可能性和潛在利益的探討,僅僅是學術層面的紙上談兵或政策層面的一廂情願而已。對此,印度官員也已多次表態。
加入TPP或者與美國、歐盟等發達國家經濟體對接市場,印度受到的經濟損失會比加入RCEP更加嚴重。即便印度同美歐已經開始談判自貿協定,這也不能說明印度退出RCEP的考量是因為美國或者是歐盟。這不符合印度的現實利益,不符合印度國內經濟的程度能力。
在中美矛盾已經成為世界最主要矛盾的當下,印度同中國的關係以2018年莫迪訪華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進行非正式會晤為標誌進入了新的階段。印度當然清楚從戰略上針對中國或者是戰隊美國都是不現實的。中立已是包括印度、歐盟、日本等各主要經濟體的現實選擇。從日本、韓國、澳洲等美國的盟友選擇加入RCEP可以看出,地緣政治已經不是各方考慮RCEP的第一選擇。
RCEP對印度的吸引力長期存在
印度著名的非政府組織「國際消費者團結與信用協會」(CUTS)曾基於對孟買、清奈、加爾各答等地約60位利益攸關方的訪談提出政策建議,希望印度在RCEP談判中發揮規則制定者(rule-setter)的作用,但同時又強調關税的階段性減讓、原產地規則的一事一議、繼續保持農產品出口限制和配額、避免在藥品等知識產權上國內法制與區域規則的接軌等一系列特殊待遇。這一立場集中反映了印度政府和產業界在市場開放和規則改革上的矛盾心態。
印度既擔憂RCEP帶來衝擊,同時也不願意放棄開放同國際社會接軌的機會。莫迪宣布退出RCEP,避過了政治風頭,滿足了一部分印度人的利益,但並不能從根本上平息爭議。撇除政治因素干擾,從印度國家的長遠利益看,加入RCEP是既定戰略。
20世紀90年代初,印度提出「東看」政策,主張要加強與東南亞和東亞地區的合作,避免被邊緣化。2014年11月,莫迪在緬甸舉行的第12屆印度-東盟峰會上,把「東看」政策提升為「東進」政策,進一步顯示了印度融入亞太地區的戰略意圖。2015年11月,莫迪在吉隆坡舉行的第13屆印度-東盟峰會上,再次重申賦予印度-東盟戰略伙伴關係以最高優先權。
印度的東進並不是一時興起。上溯百年曆史,世界經濟的重心很長一段時間在北大西洋兩岸,西歐諸國和北美成為全球經濟的重要支柱。而在戰略家眼中「21世紀是太平洋世紀」。根據來自2018年東亞合作領導人系列會議的數據,2017年東盟加中日韓(10+3)經濟總量達21.9萬億美元,佔世界的27%,超過了美國和歐盟,在世界經濟中舉足輕重。印度莫迪政府提出東進,日本和美國和東盟強調印太戰略,俄羅斯頻頻力推向東看,其用意都在積極佈局未來世界經濟的中心。RCEP參與國幾乎都是未來亞太舉足輕重的經濟體。從長遠來看,加入RCEP對印度踐行「東進」政策意義重大。
尤其是開啟第二任期後,以強大的政治權威和超高支持率連任的莫迪對於印度的國際地位有着超乎尋常的期待。2017年印度GDP超過了2.597萬億美元,超過法國的2.582萬億美元,成為世界第六大經濟體。印度人信心滿滿,他們的口號是2030年超越中國成為全球第二,2035年成為全球第一。在印度政府制定的《對外貿易政策 2015—2020》中,貿易第一次被設定為實現長期戰略和安全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個目光長遠的政治家,莫迪絕不會甘於被一時的國內政治進程牽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