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EP自貿協議進入讀秒時刻 印度在東盟峰會對中國的最後勒索

撰文:茅岳霖
出版:更新:

截至曼谷時間11月2日前後,有關《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即RCEP)談判的進程仍在吸引外界的高度關注。當這一本應在2015年達成協議的倡議終於要迎來收官的最後時刻時,來自中印之間的最新動向就令人頗感唏噓。

此前,外界一度以為中印在10月11日至12日間的首腦非正式會晤前,最終確立了雙方自貿協議、進口關税等細節,不想印度的牴觸態度仍是一大難題。

在峰會開始前的10月28日時,《印度斯坦時報》等權威媒體即披露稱,當下日本正試圖說服中國降低印度進口關税等要求。亦有印度官員指出,稱該國商工部長戈亞爾(Piyush Goyal)還在10月初曼谷召開的RCEP部長級會議上,曾就此前基本商定的反傾銷機制又「一反常態地提出諸多超預期的保護性措施」。

這一現狀就讓外界不得不面對現實:中國和印度在進出口等領域上的客觀現狀與矛盾一直是阻撓RCEP進一步進展的最大難關。當本次東盟峰會業已成為RCEP協議談判的最後一步時,它也將成為新德里向中國索要最後一筆贖金,藉以讓這一覆蓋世界近一半人口和近三分之一貿易量的協議得以通過的機會。

+1

萬事俱備 只欠印度

當年號稱要在2015年完成簽署,後又與已破產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分庭抗禮的RCEP已經醖釀的太久了。儘管以中國總理李克強為首的多國政要曾多次發表倡議,力爭該協議能「在2015年底結束談判」、「在2018年結束談判」。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直到2019年11月,這場馬拉松談判才最終到了衝線的時刻。

RCEP因其涵蓋貨物貿易、爭端解決、服務貿易、投資等傳統經濟議題以及知識產權、數字貿易、金融、電信等新議題而引發激烈討論。其目標不僅在於要實現貿易自由化,還要大幅削減服務、貿易等領域的限制及其包括關税在內的其他非歧視措施。

由於參與該協議的16國大多為發展中國家,因此,締約各方在訂立協議時就必須充分考慮到成員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如何在締約過程中平衡各方利益就成為關鍵。而該框架之下體量最大的中、印兩國就難免因此瞠目相見。

莫迪上台之後,印度雖然短時間地興起了一陣購買印度製造國貨的風潮,但這種勢頭並不能持久,主要還是因為更多印度人並不會因為政治宣傳而養成特別的消費習慣。(視覺中國)

中國商務部專家認為,印度的開放程度相對較低,其整體關税水平偏高。印度當局認為其國內產業發展比較脆弱,其鋼鐵、汽車等多個行業大多是在政府的保護下發展的,因此莫迪(Narenda Modi)也擔心RCEP開放後對本國經濟衝擊較大。這一因素導致印度在2017年時未能馬上接受相關協議。

相比之下,北京眼中的「不確定因素」,如日本等國反而在RCEP的談判進程中選出越來越積極的角色。日本不僅在2018年5月後強調「願與中國共同維護多邊貿易體制」,到2019年7月中日首腦會晤後,東京還明確表達了「支持自由貿易,推進RCEP談判」的意願。在日本、東盟等國媒體也在2019年5、6月風傳RCEP或有「不包括印度、澳洲和新西蘭的13國方案」時,相關各方對印度的不耐煩也已躍然紙上。

新德里的擔憂

至此,外界也終於可以確認一個事實,即RCEP好事多磨的關鍵與印度有極大關係。

必須承認,印度在RCEP談判問題上並非要主動實施阻撓,新德里方面即便是在中印關係因洞朗風波而驟然變冷的2016年,也不忘與中國就「市場開放程度」和「商品關税減免細則」進行緊密協商。新德里的技術官僚們也確認了一點:中印間雖然形成協定還有待時日,但兩國從一開始就已經通過雙邊和多邊談判達成了部分共識。

莫迪上台後掀起的一股以印度教思想為核心的尚武、愛國熱潮是有效果的,但這種愛國宣傳並不能改變包括印度軍人在內的很多普通印度人的消費習慣,更有甚者,很多印度人還把中國小米等公司在印度本地生產的手機視為國貨。(視覺中國)

但是,印度與中國居高不下的貿易逆差早已成為印度政界、商界及公眾最為關注的問題,這也是RCEP談判中印度政府的關注點。印方數據顯示,在2014至15財年中,印、中兩國貿易逆差超過520億美元,佔印度貿易逆差總額近一半。到2018至19財年,印度與中國的貿易逆差仍維持着536億美元一線,考慮在21世紀初時,印度對中國甚至還一度維持貿易順差,這種局面是值得憂慮的。

從2016年開始,《印度時報》等已擔心在自貿協定框架內,價廉物美的中國產品會大舉搶佔印度產商品的生存空間。這一現狀也已從2017年開始被印度國內右翼團體利用,強調「任何一個關税領域的改動都可能削弱印度本國工廠和農業生產」。

中印首腦在2018年的非正式會晤讓兩國間的政治、經濟聯繫得以加強,但兩國高層之間的接觸對RECP的推進仍然影響有限。到2019年9月,《印度快報》還發表社論,稱RCEP談判已進入最後階段,新德里需要加快談判進度,力爭在2019年11月底前完成談判。

的確,中國的手機、鋼材、工業產品以及玩具等產品已經在印度市場佔據較大空間。為此,印度的鋼鐵、乳製品等行業已公開反對加入RCEP,更擔心本行業受到衝擊。

以莫迪為首的印度各界人士深知,加入RCEP有助於外界向印度基礎設施等領域注入資本,這其中功效最為顯著的莫過於鐵路等領域。圖為2019年2月時開通的新德里至瓦拉納西專線,該線路使用號稱「印度最快」的「致敬印度號」(Vande Bharat Express)快車,最快速度約為每小時180公里。(Getty

對此,印度商工部長戈亞爾已在2019年9月接受媒體採訪時明確表態。他認為印度拒絕加入RCEP將使「出口業處於不利地位」,而印度的國家利益不能被個別行業所挾持,必須從整體角度看待「國家利益」。更不用說即使沒有自貿協定,中國在多個領域也具有市場優勢。而這一表態也成為印度將簽署RCEP的強烈信號。

印度為何轉寰

根據印度《經濟時報》、聯合報業托拉斯(PTI)披露的情報顯示,印方在2019年9月下旬後其實已經基本與北京達成了初步方案。在9月時,印度與中國的討論細節固然「仍在進行」,但雙方還是確認了先對28%輸華商品「立即取消關税」,並對剩餘的72%的商品在未來5年、10年、15年和20年內分階段逐步減免關税的長期方案。

此外,根據從新德里方面取得的情報,印方除去確立了免税的進程之外,印度要求在協定中引入「觸發機制」的談判進程已取得進展。這一機制也是印度在中國製造業佔據壓倒性優勢時尋求的保護手段。即某一類商品如突然大幅進入印度市場並構成傾銷,印度有權對來自該國的商品採取臨時提高關税措施。這一點近乎於印度在RCEP基本確立之際索要的最後保護手段,新德里在這一機制上反覆無常,向北京多要贖金也就變得可以理解。

面對南亞周邊各國紛紛改善對華營商關係的現狀,以莫迪為首的新德里當局無疑是很想有所作為的,但新德里的思維定勢還是約束了他們的行動。(路透社)

印度終究不願錯過RCEP這一歷史性機遇和平台,首先,加入RCEP協定意味着印度參與到全球高端產品的供應鏈中,而更多地加入國際市場,恰恰可以彌補國內市場的低迷走勢。更不用說中國資本的流入,本身就可以彌補印、中之間的貿易逆差。

印度當前經濟下滑近期嚴重。據印方統計數字,2019年第二季度的國民生產總值(GDP)增速只有5%,是莫迪2014年出任總理以來的最低增速。當印度2019年全年GDP增長率有可能低於6%時。經濟發展失速將成為莫迪政府面臨的最嚴峻挑戰。

再者,印度如願意在立場上退讓,其他國家也會給印度照顧,RCEP談判對於不同國家要求不同的時間表和開放水平,具有相當的靈活性。

對新德里當局來說,中、印之間的主要問題與次要問題在當前全球貿易戰、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的大環境下已經十分明顯。在莫迪方面未來可能還會對北京有更多想法之際,此番對RCEP的態度,或許也將成為某種北京口中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