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取制裁華為經驗 美國調整對華科技戰策略

撰文:徐秋夢
出版:更新:

第13輪中美高級別貿易談判與10月10日拉開帷幕。中共副總理劉鶴率代表團抵達了華盛頓。也就在這個時間檔口,美國在新疆人權問題上對中國發難。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10月8日宣布一則聲明,對在新疆壓制維吾爾等少數民族的中國政府官員施行簽證限制,不過美方拒絕透露具體官員的信息。

與此同時,美國商務部也公布了一份「實體清單」文件,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公安局和其19個下屬機構,還有8家中國商業公司同樣被列入「清單」當中。這些企業在被列入「實體清單」後,美國政府即可限制對這些機構出口、進口或經美國轉口在 EAR(Export Administration Regulations)清單上的項目。

對於以上舉措,美國給出的理由是「這些實體在中國對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和其他穆斯林少數群體實施鎮壓、大規模任意拘留和高科技監控的過程中涉及侵犯和踐踏人權的行為。」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首次以人權為由對中國實體採取制裁。商務部長羅斯(Wilbur Ross)也在公布實體清單後表示,這一最新作法能確保在充滿個人自由、自由企業環境所培育出的美國科技,不會被用來壓制毫無防備的少數族群。

不過,從美國的操作可以看出,與其說美國是「為了懲戒中國侵犯人權,所以才發起制裁」,到不如說是「為了發起制裁,而尋找合適的理由」。

美國的報告中指出前述企業「侵犯新疆少數族群人權」,並捲入了中國的監視、拘押和壓制行動。但這些企業並未只服務於新疆,其產品更不是為了「侵害新疆少數族群人權」而製造的,上述企業大多都是在相關領域具有世界領先地位的企業,在國際科技市場扮演較為重要的角色。美國以此理由對這些公司發出限令,實在難以讓人信服。

這是特朗普政府首次以新疆人權為由對中國實體企業採取制裁。(Reuters)

再有,清單發佈的時間點是中美新一輪談判前夕。時間點如此敏感和微妙,不得不讓人浮想聯翩,美國用如此含糊的理由限制中國企業,其背後到底隱藏何種目的?

從這28家被「制裁」企業的所屬產業範疇看,它們均為科技公司(其中包括浙江海康威視(Hikvision)、大華科技(Dahua Technology)、科大訊飛(iFLYTEK)、廈門美亞柏科(Meiya Pico)信息有限公司與溢鑫科創(Yixin)有限公司等),甚至還有一些獨角獸級別的人工智能公司,例如商湯科技(SenseTime Group Ltd,)、依圖科技(YITU)以及阿里巴巴支持的曠視科技(Megvii Technology Ltd,)。

上述公司的產業歸屬讓美國含混其辭的真實意圖逐漸清晰:美國保護人權是表象,打壓中國科技才是實質。

美國以新疆人權的理由限制中國企業,或許是想在中美高級磋商重啟之際以此施壓中國。(AFP)

事實上,這也並非什麼新鮮事。2018年5月29日,白宮承諾實行新的出口管制,並表示這是為了保護美國國家安全。此後,美國便開始用「保護國家安全」的理由不斷擠壓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的空間。從打壓中興,到華為首席財務官孟晚舟被捕,再到呼籲各國禁用華為,美國近段時間對中國科技的「圍追堵截足」便是最好的例證。

而美國此次以新疆人權為由制裁中國企業的行為,事實上也是同一個套路,不同的「故事」。美國有此調整,也是吸取了「圍剿華為」的經驗,找到了另一個可以打壓中國科技企業的手段。

中國在新疆人權問題上一直飽受外界非議。西方國家在新疆問題上一直對中國保持着一貫的批判態度。2019年7月10日,加拿大、日本等22國曾發表致聯合國高級人權事務專員和聯合國人權理事會主席的公開信,對中國的新疆治理進行指責,批評中國在新疆地區大規模拘押維吾爾族等少數民族。

基於西方對中國新疆問題的不滿,美國此時以新疆人權的理由限制中國企業和該國部分官員簽證,或許是想在中美高級磋商重啟之際以此施壓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