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不是發展中國家?華府和北京各有堅持
第74屆聯合國大會9月30日閉幕。會議期間,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中國對外政策以及自身在世界的定位上作出不少論述。
9月24日,王毅在聯合國的講話中表示,中國沒有「稱王稱霸的基因」,「無意在國際舞台上玩什麼 『權力的遊戲』」。他還承認,當前乃至今後可預測的時間裏,美國仍是世界上綜合國力最強的國家。他說:「我們的人均國民收入、人類發展指數以及科技教育水平與美國還有很大差距」。
他強調中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
在中美貿易戰之外,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正在展開的另一個戰場——中國「發展中國家」的地位。王毅的上述講話或許也是對此的回應。
美國對世貿組織的最後通牒
特朗普在7月底向世貿組織(WTO)下了一道最後通牒:要求修改一項規定,即允許各國決定自己是否符合「發展中國家」資格。
根據白宮發佈的備忘錄,美國認為,「當最富有的經濟體要求發展中國家的地位時,這不僅損害發達經濟體,而且損害真正需要特殊和差別待遇(S&D)的經濟體。」該備忘錄以中國為例,說明瞭中國的出口貿易之體量、高科技產品出口增長之多、對外直接投資規模之大、世界500強企業之多,國防開支和太空實力等數據,列舉中國是如何「發達」。
從表面上看,美國的質疑似乎合情合理:面對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貿易大國、二十國集團(G20)成員的中國,發出「它為什麼還是發展中國家」的感歎,看起來沒什麼錯。但深究起來,為什麼「發展中國家」的標籤一定要用經濟體量、進出口數據總額來衡量呢?
按照人均國民收入來看,2018年美國人均收入是印尼的16倍,是越南的26倍,是印度的31倍,同時也是中國的6.6倍。美國採用的數據,其實忽略了發展中國家成員在人均收入水平、科技發展、經濟結構、地區差異、社會管理、發展質量等諸多方面與發達成員的差距。若從這個角度來看,這些國家在世貿組織享有差別待遇也實屬合理。
從根本上來說,美國的訴求和發展中國家如何認定並沒關係,而是出於對美國在世貿組織規則下「吃虧」的判斷。特朗普口中,美國成了現行規則的「受害者」,但美國站在價值鏈上游從全球貿易中得到的好處,特朗普絕口不提。一個例子就是絕大部分在中國生產的蘋果手機,美國蘋果公司(Apple)仍然獨佔58.5%的利潤,這對美國來講也是「不公平」貿易嗎?挑戰發展中國家的地位問題其實不為「公平」,而是特朗普採取貿易單邊措施的一個步驟。
特朗普上任之後,美國也在實際挑戰世貿組織的地位和運行。從2017年起,美國一直在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例會上阻撓開啟上訴機構成員遴選和納新程序,這導致目前上訴機構僅剩三名法官,到2019年12月10日,上訴機構將僅剩下一位法官,意味着世貿組織將陷入癱瘓。同時,從美墨加自貿協定(USMCA)的簽訂,到美歐達成「零關税」共識、萊特希澤一直採取拿手的「逐個擊破」戰術。近來特朗普甚至威脅退出世貿組織,這是美國又一次從多邊組織向單邊主義的轉向。
從條條框框看「發展中國家」
關於中國到底還能不能被稱為「發展中國家」的討論一直存在。實際上,發展中國家在聯合國、世貿組織等多邊組織之中都享有一些優惠,然而中國其實在世貿組織從來不享有100%的特殊和差別待遇,且很多國際組織賦予發展中國家的優惠政策,中國也已從中「畢業」。
例如世貿組織的特殊和差別待遇,總共約有150條之多,但是根據各國的情況不同又有實際的差異。中國可以說是一個最為特殊的例子。中國在2002年加入世貿組織,簽署的《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在世貿體系中是相當獨特的。議定書一方面規定中國需承擔比一般發展中國家和轉軌經濟體更多的「超世貿組織」義務,另一方面要求中國接受低於其他發展中國家的「負世貿組織」待遇,這些都是中國獨有的。
例如,協定允許世貿組織成員在中國入世15年內以認定中國「非市場經濟」主體為基礎,實施特別保障措施,且沒有無條件最惠國待遇;中國在農業、汽車產業和工業產品的關税配額承諾高於其他發展中國家;接受了建立過渡性審議機制的嚴苛要求;在投資活動方面給予外國人國民待遇的規定超出世貿組織協定範圍;放棄了《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協議》給發展中國家的過渡性措施等。拋開這些針對中國的獨特條款來看中國「發展中國家」的地位,本就是不合理的。
何況,隨着中國履行的入世承諾基本完成,諸多發展中國家的過渡性措施已不適用。截至2010年,中國貨物降税承諾已經履行完畢,關税總水平降至9.8%,其中最受關注的汽車整車和零部件關税下降至15%和6%,超過了入世時的要求;服務貿易領域之中,中國承諾開放九大類100個分部門,接近發達成員平均承諾開放108個分部門的水平;中央、地方政府清除和世貿組織規則不符的法規和規章數以十萬計。
就像在世貿組織的過渡期逐漸結束一樣,從2014年以來,中國也相繼從歐盟、加拿大等國的聯合國貿易普惠制(GSP)名單中「畢業」,不再享受關税優惠。2018年,世界銀行(World Bank)也在美國的壓力之下同意提高給中國貸款的利率,以增加中國的融資成本。近年來英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已經停止了對華援助。
必須承認,中國仍然享受一些發達國家沒有的特殊待遇,但同時也承擔了其他發展中國家不需要承擔的義務。例如中國在聯合國會費將在今年大幅度提高,甚至會首次超過日本升為第二大會費繳納國;通過「南南合作」大幅增加對外援助;在反恐、維和、保護國際航道安全上都發揮越來越多的作用。最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國退出《巴黎協議》的同時,中國承諾2030年實現碳排放達到峰值,並且承諾提前三年達到《巴黎協議》的要求,這是大部分發展中國家,甚至一些發達國家都不願意去做的。
可見,發展中國家的標籤,並不意味着中國在逃避責任,也並不代表這對其他發展中國家「不公」。
根據美國草案的提議,OECD成員國、G20成員國、世界銀行認定的高收入國家、貿易總額佔全球比例超過0.5%的共四類國家,都不應在今後世貿組織各輪談判中要求差別和特殊待遇。根據世貿組織的《全球貿易數據與展望》,2018年墨西哥、阿聯酋、巴西、馬來西亞、印度、越南、波蘭、泰國、印尼的進出口數據都超過了美國所提出的0.5%的上限。不過,中國顯然是美國抓住的最大目標,至於是否波及其他國家,美國並不在意。從這個角度來看,美國遏制中國的意圖就更為明顯,抓住「發展中國家」標籤的背後,仍然是中國崛起讓美國感到不適的問題。
中國為什麼堅持「發展中國家」地位?
對於美國的「另闢戰場」,中國外交部、商務部都有回應。外交部強調,世貿組織不是任何一個國家或者少數幾個國家說了算的,而是要尊重全體成員的普遍意願。商務部回應稱,美方否認包括中國在內的部分成員的發展中成員地位,這既不符合事實,也不符合世貿組織的原則和精神。此前,包括中國、印度、南非、委內瑞拉等10個發展中成員國還曾向世貿組織理事會提交《為促進發展和確保包容性、支持發展中國家享有特殊和差別待遇的相關性》文件,反對美歐等發達經濟體有選擇性地使用某些經濟和貿易數據來否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區分。
可見,中國仍舊對發展中國家的地位十分堅持。而外界的解讀一直是中國不願失去發展中國家的「好處」。誠然,中國仍然因為發展中國家地位享受一定的福利,例如在世貿組織之中保留了更大的補貼空間,可以因國際收支原因採取控制進口總水平的必要措施,並且保留了對一些重要商品的進出口國營貿易管理的權利。另外在聯合國機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等多邊組織中,中國多年來也享受在融資、貿易、教育以及經濟援助上的優惠。
然而這個原因可能並不是全部。在發展中國家的隊列中,中國除了特別待遇之外還另有野心。2015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聯大一般性辯論並發表演講,特別談及中國與發展中國家的關係,獲得極大反響。習近平說:「中國將繼續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站在一起,堅定支持增加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非洲國家,在國際治理體系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中國在聯合國的一票永遠屬於發展中國家。」
「永遠屬於發展中國家」的這一票,並不只為維護自身的利益,也說明中國希望能夠在聯合國代表發展中國家的聲音,以消除對發展中國家的歧視性政策和不公平待遇。「發展中國家」對中國來講更多地帶有政治意義,這源自於中國的發展歷史,放在當下的背景來看,也體現了中國希望成為多極化和多邊主義的「旗手」。
怎麼認定發展中國家或許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真正的問題是,無論是經貿領域、國際治理還是面臨全球的各種挑戰,各國要以什麼樣的形式來合作應對。現在的美國希望可以用「退群」的威脅單個擊破,而中國希望通過多邊主義給世界提供新的選擇。這不僅是單邊和多邊的抉擇,也牽扯到未來諸多國家的發展權問題,它的影響甚至比貿易戰更為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