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大選山頭林立 內塔尼亞胡再難呼風喚雨
上周二(9月17日),以色列進行了半年來第二次大選。同今年4月膠着無果的局面類似,主要執政黨利庫德集團同主要反對黨「藍與白」依然平分秋色。但由於小黨議席數變化,任何一方組閣難度都將提高。無論如何,今次選舉再次確認總理內塔尼亞胡勢弱和中間派力量崛起。對中東而言,過去數年頻繁對外挑釁的以色列或許會漸漸收斂;但對鄰近的巴勒斯坦人而言,過去對他們報以同情的左派勢力如今徹底邊緣化,或會令其「建國夢」更為渺茫。
上周五(9月20日)以色列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布「幾乎確認」的選舉結果,前國防軍總參謀長甘茨(Benny Gantz)領導的「藍與白」成為國會最大黨,奪下33席;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領導的利庫德集團以31席緊隨其後。4月大選時出現的碎片化格局今次依然存在,剩餘的56席被不同種族、宗教立場的小黨瓜分。今年6月,由於執政聯盟內部小黨矛盾,導致聯盟失去多數席位被迫重選,今次選舉非但未能解決問題,反而令以國政壇局勢更為混亂。
相對4月大選,內塔尼亞胡今次表現更差了。上次大選中,他領導的利庫德集團加上一貫支持他的聯合右翼和代表正統猶太教徒利益的沙斯黨及聖經猶太教聯盟,共取得60席;今次選舉卻下跌至只剩57席,加上選後與利庫德集團合併的庫拉努黨,顯然無論是宣稱要「吞併所有猶太人定居點」,或是派出軍隊在黎巴嫩、伊拉克和敘利亞挑起戰火;抑或是頻頻「利用美國總統特朗普」的選前策略,對內塔尼亞胡都沒什麼用。上周三(9月18日),他坦承「有必要同最大反對黨合作建立聯合政府」。
黨派矛盾重重 礙組聯合政府
不過,如今內塔尼亞胡早已將主動權交給了多年的盟友利伯曼(Avigdor Lieberman),以及矢志將自己拉下馬的反對黨領袖甘茨。利伯曼領導的「以色列我們的家園」(家園黨)一貫堅持世俗主義和民族主義,堅持包括正統派教士在內所有公民都應服足兵役。而坐擁16席的正統猶太教政黨則寸步不讓,令今年4月大選後組成「右派聯合政府」的努力告吹。即使內塔尼亞胡萬般急躁,也看不出雙方當下有何妥協空間。
至於內塔尼亞胡口中同「藍與白」共同組建的大聯合政府看似是多方共識。早在大選前,利伯曼已強調「唯一的選項便是建立起民族團結政府」。在他的設想中,新政府將由「藍與白」、利庫德集團及家園黨共同組成。
這三黨雖在如何處理外交事務時有鷹鴿之分,但在涉及國家主權的核心問題上則抱共識:都反對巴勒斯坦獨立建國,堅持擁有對整個耶路撒冷的主權,並主張保留西岸地區猶太人定居點。唯一不同的是在堅持以色列對全地區擁有主權的「一國方案」下,「藍與白」接納阿拉伯人為以色列一分子。而利庫德集團力主「單一民族國家」,更在早前推動《猶太民族法案》中,規定僅有猶太人擁有民族自治權,更剝奪阿拉伯語的官方語言地位。
然而,推動大聯合政府的前提必然是內塔尼亞胡離開政壇。甘茨創立「藍與白」並投身選舉,一大夙願便是將他眼中貪腐無能、只會藉助在外交場上挑事來鞏固個人政治地位的內塔尼亞胡拉下馬;他更早已表態:「除非內塔尼亞胡卸任黨魁,否則不會和利庫德集團合作」。
可是,內塔尼亞胡自2006年以來擔任黨魁,今次大選前利庫德全體議員更聯署表示效忠內塔尼亞胡,寄希望其被黨內逼宮似乎十分困難。
至於大聯合政府的組成,各派也有不同看法。甘茨希望拉攏兩個左派政黨加入政府,將自身政黨推向執政聯盟中間,更易推動其政策;另一方面,利伯曼和家園黨過去五年一直是利庫德集團的執政盟友,也令甘茨抱有戒心,希望引入左派平衡其勢力。
至於利伯曼自然希望成為「兩大黨」間唯一的協調者,放大其影響力。但如今「藍與白」和利庫德集團席位不相上下,誰都不服對方獲得總理大位,一旦利伯曼成為協調人,則最有可能成為「漁翁得利」者。
拋棄利庫德的劇本
第三種劇本是甘茨領導的「藍與白」同家園黨、左翼聯盟、工黨以及代表阿拉伯人的聯合陣線組成「大左派政府」,將極右的利庫德集團、保守派和教士政黨排除出去。不過,這樣的劇本能否成事還要視乎總統里夫林(Reuven Rivlin)。由於今次大選後國會缺乏明確組合可能,同屬利庫德集團的總統極可能將優先組閣權交給內塔尼亞胡。若組閣失敗,內塔尼亞胡依然可經國會表決,重啟大選。
雖說短期內經歷兩次大選後,以色列選民對重選已心生厭煩,可能會令內塔尼亞胡有所顧忌,但「大左派政府」仍有其天生缺陷。首先是阿拉伯裔過去從未加入過以色列政府,儘管坐擁五席的民主運動及擁有六個議席的「老左派」工黨對接納阿拉伯人入閣持半開放態度;「藍與白」及家園黨卻堅持應組成錫安主義內閣。
早在選前,聯合陣線領袖歐德(Ayman Odeh)已提出願意加入甘茨政府,卻難獲「藍與白」熱情。由於「聯合陣線」為阿拉伯各政團的臨時組合,歐德的建議也在內部引發相當的不滿,認為加入政府無助爭取族群權益,只會成為政府「公關手段」。各方反對下,「大左翼聯盟」成事機會不高。
中東和平可期?
今次大選前,內塔尼亞胡不遺餘力激發民眾「危機感」,以求他們把選票灌給以他為首的保守派。今年7月,以色列空襲敘利亞多處,造成4死21傷。至8月24日至26日三天,以軍又分別對敘利亞、黎巴嫩、伊拉克三國境內涉及伊朗的軍事目標開火。而過去幾年,內塔尼亞胡更數次大規模空襲加沙地區,放任以巴衝突升級。
當然,內塔尼亞胡之所以四處開火,也與他敵視伊朗的態度有關。過去幾年,以色列事實上已在中東什葉派同遜尼派衝突中選邊站隊,更不惜和「阿拉伯世界」老大哥沙特相互利用。而在前美國總統奧巴馬執政的2015年,他更前往美國國會演講,批評當時的白宮和伊朗達成核協議。相較之下,甘茨2012年擔任總參謀長時,卻頂撞內塔尼亞胡稱「伊朗領導人是理性的,他們不會製造核武器」,立場迥異。
無論組閣結果如何,失去最大黨地位的內塔尼亞胡都不再能肆意出兵。而甘茨不願介入周邊國家事態,避免「同伊朗為敵」的立場或許將佔據上風。少了以色列的煽風點火,以及諸如前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博爾頓(John Bolton)這樣的「戰爭幕僚」,不願繼續陷入中東泥潭的特朗普或許能找到下台階,盡速與伊朗恢復談判,令地區局勢重回良性循環。
不過,雖然內塔尼亞胡失勢後中東地區的「熱衝突」頻率可能減少,卻不意味着困擾當地多年的以巴問題出現曙光。正如上文所說,甘茨領導的「藍與白」同利庫德集團一樣,都不容許完全獨立的巴勒斯坦國出現,更在耶路撒冷問題上極為堅定,這樣的立場同巴勒斯坦權力機構間幾乎找不到交集。
自從同巴勒斯坦簽訂《奧斯陸協議》的總理拉賓(Yitzhak Rabin)於1995年遇刺身亡後,以色列願同巴勒斯坦和解的左派勢力便不斷衰亡,由當時獲得35%國民支持,跌至本世紀初的25%,2013年大選時的16%,直至今次大選工黨及立場相近的梅雷茲黨合共才取下9.1%選票,險些雙雙未達到最低門檻被掃出國會。這樣的民意驅使下,內塔尼亞胡也藉由民眾對左派的不信任,用「左派」標籤立場中間偏保守的甘茨。可見,以色列社會對重新接觸巴勒斯坦並未作好準備。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利庫德集團十餘年「挑起衝突–塑造民氣–鞏固政權」的模式影響不少國民;但若新政府證明和平發展亦可帶來安全,即使短期內不展開以巴和平進程,也能扭轉民眾觀念,為日後談判做足準備,而國際社會也應保持相當的耐心。
上文節錄自第181期《香港01》周報(2019年9月23日)《以色列大選山頭林立 內塔尼亞胡再難呼風喚雨》。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