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美國讓步、與中國修睦:安倍有所割讓有所謀
中美摩擦正逐步滑向愈發危險的領域,以至於如今「貿易戰」已然不足以形容兩國的衝突。然而正當外界這周着眼於中美副部級官員在美國的往來,另一邊相持了一年的美日貿易談判,近期卻再三有訊號顯示兩國將於9月底聯合國大會期間簽定協議。
迅速了斷日美糾葛
2018年3月,特朗普以「妨害國家安全」為由,宣佈對鋼鐵和鋁產品分別加徵25%和10%的關稅,且在對主要盟國提供豁免之餘,未豁免日本。同年5月美國再針對進口汽車是否「威脅國家安全」發起調查,幾經周折後,特朗普將於今年11月做出是否對進口汽車加徵25%關稅的決定。過去一年間,雙方數次會談的核心皆在於美國希望日本放寬農產品市場的進口門檻,而日本希望避免美國對日本汽車加徵關稅。
特朗普的關稅攻勢面向全球。面對這種情況,各方應對方式也各有不同。中方因知曉中美之間更牽涉諸多戰略、政治博弈,所以應對方式最為強硬;歐盟一方面通過各種渠道勸解白宮,另一方面也積極準備相應報復手段;反觀日本的態度則顯得更為「卑微」:
8月底,美日首腦在G7峰會上已然達成「原則性共識」。針對農產品、工業產品及數位經濟等3領域,日本會將美國農產品的關稅調整至適用於「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簽訂國的水準。具體到各方最關注的牛肉及乳製品貿易,日本將分階段調降目前對美國牛肉課徵的38.5%關稅,預計2033年4月時調降到9%,且日本民間企業將採購250萬噸美國農產品。相對的,根據《日經新聞》和《東京新聞》等媒體報道,華府將承諾不提高日本汽車關稅,而是維持在當下向乘用車徵收2.5%,向客貨車徵收25%的關稅水平。兩國預計將於9月底聯合國大會期間簽署協議,白宮已經於上周通報國會,並於9月17日公佈了通報文本。
對於這種情況,美方想來是滿意的。特朗普政府頻頻「退群」,在雙邊框架下利用自身多方位實力,向各國逐個「壓榨」收益。可這種做法也有弊端,在白宮倉促宣佈退出TPP後,如何確保美國農產品在亞太市場的競爭力就一直是頗為棘手的問題。而今靠着關稅威脅便與日本簽訂協議,令「退群」對農貿的負面影響最小化,且日本企業對美國農產品的採購也可緩解中美貿易戰的壓力,可謂是「空手套白狼」般的理想結果。
也正因如此,安倍政府受到了一些「過度讓步」的批評。可是,政治從來不能以1+1=2的方式來計算。
鋪平外事 為最後衝刺做準備
對安倍而言,以適當讓步安撫美國是必要的。只有穩妥的外部環境,才能為他騰出充足的餘地去推行國內政務。而當我們以日本為中心進行審視,就會發現一個尤其值得注意的局面:安倍已經為畢生所願,做好了國內國外的鋪墊。
還記得在2017年11月於越南峴港舉行的G20峰會上,安倍親往拜會習近平,而習近平亦熱情相迎,中日關係自那之後便一再和緩。多年來,兩國關係受地緣政治和歷史原因影響,常年「經熱政冷」。然而隨着中國國力日盛,承擔愈發重要的國際角色,中美關係趨向緊張,此時確保與鄰國關係的穩定便是北京一大要務;相對的,特朗普政府對美國傳統盟友體系和西太平洋戰略佈局的顛覆,以及中美綜合實力及兩國對亞太地區影響力的此消彼長,令日本亦重新評估其對華政策。因此,最近兩年來,中日關係的大幅轉圜,既符合兩國的利益,亦與安倍政府的戰略轉變不無關係。
一邊以「當讓步時就讓步,避免日美關係摩擦擴大」的方式維穩華府,一邊積極接觸北京,以共同投資開發第三國市場的方式在一帶一路框架下擴展合作,東京近兩年在日中和日美關係皆取得了不錯的成果。
此時,再放眼安倍9月完成的新一次內閣改組:一方面繼續將財長及內閣官方長官這兩個重要位置讓多年搭檔麻生太郎和菅義偉擔任,穩住局面;一面招納前首相小泉純一郎次子小泉進次郎擔任環境大臣,對黨內潛在反對力量進行拉攏;另一方面,由「與安倍同心合意」的前經濟大臣茂木敏充轉任外務大臣,亦是求穩的選擇;至於最具爭議的河野太郎由外務大臣轉任防務大臣,既可被解釋為安倍對潛在競爭者的孤立與排擠,亦可被視為安倍對這位能力出眾的河野委以重任,尤其是考慮到防務大臣一職在未來數年勢必異常重要。
歸根結柢,即將成為日本二戰後任職時間最長首相的安倍,向以剛柔兼備、隱忍堅毅著稱。他政治生涯的終極目標就是修改憲法第九條,推進日本的國家正常化。對此安倍毫不諱言,他在內閣改組後說道「為實現我黨長年來的改正憲法的夙願,將全黨一致強有力推進其進展」。念及於此,無論是他對美國的讓步,對中國的修睦,抑或是此輪改組內閣時的人事安排,顯示出的便是他的政治決心,以及未來數年日本政治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