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隊美國 指認伊朗 沙特不需知道油田遇襲的真相

撰文:唐曉東
出版:更新:

當地時間9月18日晚,大批石油設施在遭遇襲擊的沙特阿拉伯方面終於給出了官方解釋。該國國防部發言人馬利基(Turki Al-Maliki)上校宣布,伊朗就是14日發射飛行體襲擊沙特的「兇手」。

馬利基在記者會上指出,沙特當局雖仍在「調查發射地點」,但認為油田遭襲擊現場的「彈道痕迹方向」可證明襲擊並非從也門境內發起,而是從沙特北部而來。因此,這一襲擊「極有可能是從伊朗境內發起」。

但利雅得的輕率解釋難以服眾。的確,沙特當局在記者會上展示了包括無人機和疑似巡航導彈的殘骸,還呼籲國際社會對襲擊者採取「必要和嚴厲的措施」。但沙特當局仍不能解釋很多核心問題,譬如襲擊油田的導彈和無人機是哪裏製造的;導彈和無人機的彈道軌迹究竟指向何方,加之沙特軍方選用的美國「愛國者」防空系統也未能阻止此次襲擊。這就讓沙特國防部的發佈會顯得意義相當有限。

一時間,從伊朗到英國再到美國,很多分析人士都對沙特宣布的「真相」將信將疑。但考慮到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已在9月15日「譴責伊朗襲擊」,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也在18日於社交網絡上宣布「要在未來48小時內製裁伊朗」,事已至此,真相如何還有什麼必要嗎?

的確,沙特在9月14日遇襲之後,全球油價隨之呈現了短期的劇烈波動,但這場號稱「影響全球50%的產油量」的風波並沒有打擊到沙特阿拉伯的石油生產能力,利雅得方面終究能填補這一損失。

從2019年5月開始的油輪遇襲等事件以來,中東發生的一系列與石油有關,牽涉伊朗、沙特等國的風波已經逐漸剝離了其經濟屬性,轉而越來越多地呈現其政治、戰略的另一面。

當下,伊朗已藉助俄羅斯力推的「什葉派之弧」,逐漸展現其地區大國的角色。從2014年至今,伊朗已經在敘利亞、也門等地投射其政治、軍事影響力。雖然美國已嘗試在2019年對伊朗施壓,但德黑蘭方面已經依靠擊落美國無人機、抓捕英國油輪等手段給迫近示威、「極限施壓」的特朗普多次嚴重打擊。這種局面讓缺少長期戰略規劃的沙特阿拉伯感到了壓力。而沙特軍方防空武備的廢弛更讓利雅得感到不安。

雖然外界對胡賽武裝襲擊沙特油田的戰果將信將疑,但「胡賽」的無人機已在號稱握有制空權的沙特「聯軍」眼皮下出動1,530次也是事實。(視覺中國)

資料顯示,在與也門胡賽武裝交手的五年來,胡賽的無人機已在號稱握有制空權的沙特「聯軍」眼皮下出動1,530次,他們還向沙特方向發射了包括297枚彈道導彈在內的890枚各型飛行體。

相比之下,進口了多套愛國者反導系統,美製先進預警雷達以及預警機,並裝備了F-15S戰機等美式裝備的沙特方面從2015年開始僅攔截了100多發「胡賽」導彈,直到2019年6月23日,沙特戰機才首次擊落一架「胡賽」無人戰機。可三天之後,另一架「胡賽」無人機仍能突破沙特封鎖,並襲擊其軍用機場。

從某種意義來說,沙特方面在9月18日宣布「伊朗襲擊油田」的結論也不是他們自己發現的。因為這是來自美軍的結論。

沙特方面發現,在14日的襲擊中,該國的美製防空系統竟未能作出響應。當沙特方面默認了美方「防空系統都是偶爾才奏效的」的辯解,還默默接受了蓬佩奧給出的「巡航導彈是從沙特北方入境,而發射地點位於伊朗境內」的情報時,這就意味着利雅得已經在中東的最新變局面前選好了邊。至於14日的油田遇襲,這反而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目前,特朗普已經在9月14日與沙特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Mohammed bin Salman)通過電話,稱「支持沙特採取自衛行動」。但沙特方面也知道,他與伊朗的任何直接對抗恐怕都會引發災難性的失敗,在俄羅斯佈局構建的「什葉派之弧」之下,沙特除去尋求美國介入,恐怕也沒有其他更多可做的選擇。

而今,利雅得當局就只能為其此前的短視付出代價。但考慮到在襲擊發生後,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也立刻向沙特「推銷」俄製的S-400和S-300等防空系統,更強調此舉能讓沙特如此前購買了S-400系統的土耳其一樣「免受外界打擊」。普京的「推銷」或許也會讓這一中東的核心地帶出現些許鬆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