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閣方案各有硬傷 以色列大選後政局更混亂

撰文:卓朋序
出版:更新:

截止當地時間18日清晨,以色列大選7成選票已開出。若無大幅變化,前國防軍參謀長甘茨(Benny Gantz)領導的主要反對黨「藍與白」和現任總理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領導的利庫德集團再次並列成為最大黨,各獲得33席。不過,早前4月大選時的碎片化格局今次依然存在,剩餘的54席位被不同種族、宗教立場、左右取代小黨瓜分。今年6月,由於執政聯盟內部小黨矛盾,導致聯盟失去多數被迫重選;但今次選舉非但未能解決問題,反而令以國政壇局勢更為混亂。

毫無疑問,相對4月大選,內塔尼亞胡今次表現更差了。上次大選中,他領導的利庫德集團加上一貫支持他的聯合右翼和代表正統猶太教徒利益的沙斯黨及聖經猶太教聯盟,共取得60席;今次選舉卻下跌至只剩57席。顯然,無論是宣稱要「吞併所有猶太人定居點」,或是派出軍隊在黎巴嫩、伊拉克和敘利亞挑起戰火;亦或是頻頻「蹭特朗普」的選前策略,對內塔尼亞胡都沒什麼用。

同其他議會制國家類似,內塔尼亞胡需在大選後取得61席的過半多數才可組建政府,除現有的57席外,優先選擇自然是過去多年的盟友:利伯曼(Avigdor Lieberman)領導的「以色列我們的家園」。不過家園黨一貫堅持世俗主義和民族主義,堅持包括正統派教士在內所有公民都應服足兵役。而坐擁15席的正統猶太教政黨則寸步不讓,已令今年4月大選後組成「右派聯合政府」的努力告吹。即使內塔尼亞胡萬般急躁,也看不出如今雙方有何妥協空間。

利伯曼曾任以色列國防部長及外交部長,政治立場亦趨向保守派。(路透社)

造王者利伯曼

早在今次大選前,利伯曼已強調「唯一的選項便是建立起民族團結政府」。在他的設想中,新政府將由藍與白、利庫德集團及「以色列我們的家園」共同組成。事實上,利伯曼、內塔尼亞胡和甘茨三人均有軍事背景,利伯曼曾在2016到2018年間擔任國防部長;甘茨則一路在軍旅中成長,2011至2015年更官拜總參謀長;至於內塔尼亞胡早年則在特種部隊志願服役五年。

更重要的是,儘管三黨在外交及國家定位問題上有些許分歧,但在核心問題上卻抱共識:反對巴勒斯坦獨立建國,堅持擁有對整個耶路撒冷主權,並主張保留西岸地區猶太人定居點。唯一不同的是在「一國方案」下,「藍與白」接納阿拉伯人為以色列一份子,而利庫德集團力主「單一民族國家」。

然而,推動「大聯合政府」並不容易。甘茨創立藍與白並投身選舉,一大夙願便是將他眼中貪污無能,只會藉助升高對外事態鞏固個人政治地位的內塔尼亞胡拉下馬;他更早已表態:「除非內塔尼亞胡卸任黨魁,否則不會和利庫德集團合作」。然而,內塔尼亞胡自2006年以來已就任黨魁,寄希望其被黨內逼宮似乎十分困難。

至於大聯合政府的組成,各派也有不同看法。甘茨希望拉攏兩個左派政黨加入政府,將自身政黨推向執政聯盟中間,更易推動其政策;另一方面,利伯曼和家園黨過去五年一直是利庫德集團的執政盟友,也令甘茨抱有戒心,希望引入左派平衡其實勢力。至於利伯曼自然希望成為「兩大黨」間唯一的協調者,放大其影響力。但最重要的是,如今「藍與白」和利庫德集團都斬獲32席,誰都不服對方獲首相大位,一旦利伯曼成為協調人,則最有可能成為「漁翁得利」者。

甘茨在藍與白競選總部向支持者發表演講。(路透社)

拋棄利庫德的劇本

當然,第三種劇本則是甘茨領導的「藍與白」同家園黨、左翼聯盟、工黨以及代表阿拉伯人的聯合陣線組成「大左派政府」,將極右的利庫德集團、保守派和教士政黨排除出去。不過,這樣的劇本能否成事還要視乎總統裏夫林(Reuven Rivlin)和內塔尼亞胡的決定。由於今次大選「藍與白」及利庫德集團席位數相等,且缺乏明確組合可能,同屬利庫德集團的總統極大可能將優先組閣權再交給內塔尼亞胡。若組閣失敗,內塔尼亞胡依然可經國會表決,重啟大選。

雖說經歷短期內兩次大選後,以色列選民對重選已心生厭煩,可能會令內塔尼亞胡有所忌憚,但「大左派政府」仍有其天生缺陷。首先是阿拉伯裔過去從未加入過以色列政府,儘管坐擁5席的民主運動及擁有6個議席的「老左派」工黨對接納阿拉伯人入閣持半開放態度;「藍與白」及「以色列家園」卻堅持應組成錫安主義內閣。

儘管內塔尼亞胡逐漸勢弱,但對巴勒斯坦較為友好的傳統左派已淪為邊緣政黨。(路透社)

早在選前,聯合陣線領袖歐德(Ayman Odeh)已提出願加入甘茨政府,但卻被「藍與白」直接拒絕。而由於「聯合陣線」為阿拉伯各政團的臨時組合,歐德的建議也引發相當成員黨不滿,認為加入政府無助爭取族群權益,只會成為政府「公關手段」。各方反對下,「大左翼聯盟」亦前景堪憂。

不少人期待選舉之後以色列政局可塵埃落定,如今看來這樣的想法真是太過天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