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接近難以逆轉的臨界點
中美貿易戰局勢近來急轉直下。本月23日,國務院稅則委員會決定對原產於美國的約750億美元進口商品加徵10%、5%不等關稅,分兩批自9月1日、12月15日起實施。當日稍晚,美方亦宣佈調高所有中國產品關稅5%,部分產品關稅升至30%。但相比關稅數字,特朗普對貿易戰逐步升級漫不經心甚或有些激動地表現,才令人憂心。
拋出調高關稅的震撼彈後,特朗普25日再出口術。他當天被問到是否需要重新思考23日升級對華貿戰舉動時說:「是的。我對每件事都有新的想法。」正當外界以為「柳岸花明」之時,白宮發言人格里沙姆(Stephanie Grisham)卻潑出一盆冷水:「特朗普的回答被嚴重誤解了,特朗普總統的回答是肯定的,因為他後悔沒有徵收更高的關税。」特朗普亦表態「如今已是個經濟經濟狀態」,但澄清暫無宣佈國家進入緊急狀態打算。
即使是一貫被視為美國貿易團隊中鴿派的姆努欽(Steven Mnuchin)也坦言,特朗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雖然仍是朋友,但兩國在貿易和金融問題上是「敵人」。市場反應也極為誠實,23日美國標準普爾500指數下跌2.59%,26日香港恆生指數亦跌1.91%,而美元對人民幣匯率則升至7.19的歷史高點,凸顯對兩國經濟前景焦慮。
中美經貿難免脫鉤
回顧過去一年半貿易戰歷程,中美兩國已慣於“打打談談”。經過2018年5月,2018年12月,及2019年6月三輪談判,雙方貿易戰規模卻不斷擴大,由最初僅對對方500億貨物徵收關稅,擴大至如今加總近7000億元美金稅基。這樣“有秩序升級”的情況雖不會令中美經濟短時間受太大衝擊,卻也向在華美國企業發出明確訊號:“還有時間,快跑”。
促使在華美企撤資一直是特朗普團隊中鷹派的主流看法。最為激進的國家貿易顧問納瓦羅(Peter Navarro)在其《致命中國》一書中,更將在華投資美國商人視為中國利益代名詞。相對溫和鷹派也認為,中國在“貿易規模”上無同美國對抗籌碼,但在華美商同中國有共同利益,將制約華府行動。
如果說過去,這樣的看法只停留在幕僚間,今次特朗普親口“命令美企回家”可算是暴露了司馬昭之心。當然,貿易戰爆發以來中方都以“要談便談,要打便打”的態度應對美國,卻也令華府掌握貿易戰主動權,也對如今局面產生影響。
儘管特朗普宣佈暫不會動用“國際緊急狀態經濟權力法”(IEEPA)強制美企撤出中國;但他和姆努欽相繼提出這一概念威脅意義已足夠明顯。儘管北京不樂見“經濟脫鉤”,國務院副總理劉鶴26日上午更表態“歡迎包括美國企業在內的所有外資在華投資”。但一旦美國宣佈“經濟戒嚴”,意味著中美間貿易戰將正式由針對整體貿易額的關稅戰,轉化為針對企業的打擊。北京方面一直預告的“不可靠實體清單”預料也會落實,令兩國經濟聯繫進一步降低。屆時,貿易戰恐怕再難回頭。
經濟脫鉤不是洪水猛獸
但正如貿易戰升級一樣,即使中美經濟逐步“脫鉤”,也不會一步到位,許多人在貿易戰爆發前想象“兩國經濟奔潰”劇本根本不會出現。事實上,中美“經貿脫鉤”過去數月已是現在進行式:2019年上半年,中國對美進出口分別下降8.1%同29.9%,同往年兩位數字增長形成鮮明對比,但整體經濟情勢未有太大波動;至於美方部分經濟數據“亮警號”大多同前段時間過熱經濟有關,受中美貿易戰影響甚微。
事實上,在華投資美企集中的汽車、機械、通訊等產業均有大量外資和中國競爭者,美國投資者退出後短期內固然會帶來局部失業及地方財政受影響陣痛,但其留下的優質資產被其他投資者接手後,大可恢復生產。對美國而言,失去來自中國的供應鏈後或需忍受短期物價上漲風險,但臨近越南、韓國等國家也可承接相關生產力。換而言之,即使貿易戰不可挽回,經濟層面上的影響或許也會相當“悶”。
不過,經貿關係一直被稱為“中美關係壓艙石”。如同早前日韓“貿易戰”最終影響兩國軍事安全合作;失去經貿制約的中美關係,將來或不可避免向香港、台灣、戰略軍備競賽等高風險領域延伸。無論是特朗普早前對香港問題表態,或是對台F-16V軍購案,亦或是埃斯珀(Mark Esper)在亞太部署中程導彈的宣誓,都已反應這一端倪。或許這才是“中美脫鉤”劇本真正危險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