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主戰場:特朗普的外交探戈
近來關於美國總統特朗普的新聞,似乎超出了「貿易戰」、「伊朗」、「朝鮮」的三點一線,多了些不同聲音。8月16日,《華盛頓郵報》披露特朗普曾在用餐時頗為認真的討論購買丹麥的自治領土格陵蘭島;8月20日,特朗普更在Twitter宣布由於丹麥對賣島無興趣,將取消9月初的國事訪問。顯然,特朗普的外交發力點已由傳統議題轉向充滿「噱頭」的新議程,這樣的改變因何而來?
格陵蘭島的荒原上,矗立着一幢金光閃閃的「特朗普大樓」,特朗普在Twitter上載這張改圖,還附上一句「我保證買下格陵蘭島後不會建這個」。對大部份人來說,特朗普的「買島夢」頗為天馬行空,畢竟自從民族意識和住民自決原則於上個世紀成為主流後,國際上已少有「購買領土」的案例,更少涉及有人居住的土地。儘管美國歷史上曾透過「買地」多次開疆擴土,但上次買地已是一百零四年前從丹麥手中買下維京群島。正因如此,《華盛頓郵報》報道出街後,人們只將其視為笑談,並未認真看待。
不過,特朗普本人對「購買格陵蘭」頗為津津樂道。當丹麥首相弗雷德里克森(Mette Frederiksen)公開宣告「格陵蘭不屬於丹麥,它屬於格陵蘭」、「賣島一說是無稽之談」後,特朗普大動作宣告取消下月初對丹麥的訪問,更在自己Twitter上教育丹麥首相「你不能這麼和美國說話,至少我做總統時不行」,一副帝王做派。
外交轉向戲劇性
在全球變暖日益嚴重,北極航道極可能短期重啟的今天,在近北極地區獲得一大塊領土確實符合美國利益;而島上煤炭、鋅、銅乃至豐富的稀土蘊藏,對力圖恢復「美國製造業榮光」,並擺脫依賴中國稀土的特朗普也是無價之寶。然而,「買賣國土」這樣的交易需要美國同丹麥「馬拉松式」地下談判才可達成,一旦披露些微風聲,必然引發格陵蘭島上及丹麥內部激烈反對。特朗普將其「見光死」,似乎並無認真談判的打算,只為賺取噱頭。
「踏踏實實搞外交」確實難獲美國選民青睞,調查機構蓋洛普2019年的多次追蹤民調顯示:認為「國際議題」為美國當下最嚴重問題的選民僅佔不到1%,遠低於「移民問題」的27%。「政府有效管制」的23%,乃至經濟問題的14%。不過,這樣的數據只能代表「宏觀概念」,當選項被具體化為「朝鮮核威脅」、「伊朗核威脅」、「美墨關係」時,表達關注的人將驟然變多。而在媒體「議題設定」(Agenda Setting)的幫助下,若某項議題成為「短期爆款」,更可能引發人們關注。
如今距2020年大選僅有一年多時間,當民主黨一方尚四分五裂之時,趁機爭取曝光率獲得選民印象至關重要。即使民調顯示美國選民在政治立場上分歧嚴重,已無「中間選民」可以動員,但美國過往幾次大選投票率均維持在六成以下的低位,換而言之,只要特朗普確保自己能「保持在鎂光燈下」,鞏固民調上支持他的保守派選民認同,便已經達到了他的目的。而「購買格陵蘭」這種舊時代的帝國做派,更和「讓美國再次偉大」的口號完美呼應。
除了主動設定議程,特朗普亦善於隨「民意」調整「外交重心」。以香港問題為例,本月初,特朗普尚表示「香港的騷亂已持續一段長時間」,又稱這是香港和中國間的事情,此番表態一度得到中方稱讚。但在國會不斷施壓及媒體循環播放香港警察鎮暴畫面後,令香港成為美國熱門議題同時,亦促成同情示威者輿論環境;尤其保守派支持者大多抱有「堅定反共」價值,終令特朗普態度發生180度反轉:先是發文要求中國「勿派出軍隊鎮壓」,又將香港問題同貿易談判掛鈎,正式列入中美議程。
傳統戰線放任自流
特朗普將香港問題擺上台面時應該知道,此舉將對中美貿易談判產生負面影響,不過近來他似乎不再急於達成協議。除了笑言自己是對抗中國的「天選之人」外,特朗普上周五(8月23日)宣布將向現有或將有10%或25%附加關稅的中國貨,再加5%關稅,更「命令」美國企業尋找撤離中國之法,並指美國「不需要中國」,而且「沒有中國會更好」。
2018年貿易戰正式爆發以來,中美經歷多輪談判但在核心問題上仍難覓共識。最近一段時間,儘管美國「釋出善意」將電訊設備商華為的禁令豁免再延長90天,又將原本在9月1日開徵的部份關稅,延期至12月中旬;中國在「重新購買美國農產品」及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9月訪美事宜上仍不肯鬆口,並在上周五宣布將在9月1日對價值750億美元的美國貨開徵5%至10%的附加關稅。
《香港01》上周一(8月19日)所刊《延徵關稅後中美紐約密會:貿易戰可柳暗花明?》中已指出,貿易戰對中美兩國傷害均比預想中小,兩國有大批彈藥可打「持久戰」,甚至走向經貿脫鈎。而特朗普如今也發現,在2020年前達成「四不像」貿易協議會受到國會責難,還不如展示強硬立場來得有用。
同樣的劇本也發生在伊朗和朝鮮。今年2月底越南河內「特金會」前,即使美朝間關於無核化談判遇到不少阻力,但兩國高官仍頻頻穿梭。但到如今,特朗普除了向記者展示「來自金正恩溫暖的信」外,也拿不出什麼成果;面對朝鮮頻頻試射新型短程導彈,也只能用「此舉並未違反峰會聲明」搪塞。就連如今被朝鮮方面稱為「毒草」的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也被迫承認:「雙方沒有如預期般重返談判桌」。
至於伊朗方面,今年5月阿聯酋籍油輪在波斯灣遇襲後,局勢曾一度緊張。美國更傳出將增派十萬部隊前往當地,惟相關建議被特朗普否決,最後只落得不了了之。至於最近英屬直布羅陀扣留的「格雷斯1號」(Grace 1),儘管華府一再要求延長扣押,但同美國擁有「特殊性關係」的英國卻未有理會,於上周日(8月18日)釋放油輪。缺乏盟友配合情況下,美國也難有後續動作。
幾條特朗普任內規劃的外交戰線均未有成果,短期內似也難有進展,繼續將伊朗、中國掛在嘴邊恐怕只會在年後落下一事無成的評價。特朗普此時自然希望「圍魏救趙」,開闢新戰場令公眾盡快遺忘這些「外交爛尾樓」。
幕僚接手大國博弈
然而,特朗普不管傳統議題,絕不代表擁有完整國家機器的美國,不再關注中國和「邪惡軸心」們。上周二,美國國務院國防安全合作局(DSCA)正式就向台灣出售F-16V戰機通知國會,對上一次向台灣出售完整戰機已是1992年。由於美國上月剛同意對台出售M1A1坦克,今次軍售時間「早得出乎人意料」,一貫反中的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及親台國安顧問博爾頓(John Bolton)可謂「居功至偉」。至於特朗普在香港問題的轉向,除了受保守派媒體耳濡目染,博爾頓為首的鷹派幕僚建議亦貢獻良多。
中美結構性矛盾日益突顯, 加之擁護特朗普的保守派群體大多持對華強硬立場,鷹派獲得政府內話語權並不令人意外。但特朗普過去十分關注重要外交議題,多親自作出決策,壓縮了幕僚和屬下的空間。有傳彭斯原計劃在「六四」三十周年之際發表措辭嚴厲的對華演講,卻因特朗普擔心影響中美貿易談判及G20領袖會面,三度延遲。而自新加坡「特金會」起,博爾頓便「建議」特朗普採取強硬策略,要求朝鮮必須達成「完全不可逆棄核」,否則便重回制裁;但在特朗普「殷切希望同金正恩化解危機」時,這樣的建議顯然無法入耳。
如今,特朗普將重心轉至選舉模式的「噱頭外交」,傳統外交場域自然成為鷹派天下。沒有總統授權的他們固然無法做出一番大事,但若特朗普本人「不走正路,只跳探戈」,鷹派們也足以磨平伊朗、朝鮮乃至中美貿易戰和平落幕的希望。
上文節錄自第177期《香港01》周報(2019年8月26日)《告別主戰場:特朗普的外交探戈》。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