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高層見面催生轉機 經貿談判仍面重重阻礙
當地時間昨日早上,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延遲對中國進口的手提電腦、手機等貨品加徵10%關税,由本來在9月1日實施,押後至12月15日,避免對美國人聖誕購物季造成影響。另邊廂,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主任楊潔篪無預警出現在纽约,同美國國務卿蓬佩奧進行高級別會談。兩國經貿談判似乎“柳暗花明又一春”。但過去一年多的反復,也足夠提醒人們,中美談判遠沒有想象中容易。
儘管雙方取得“延期征稅”共識,但餘下3000億美金中國貨品征收10%關稅。而下周一(8月19日),美國商務部給予華為的出口禁令寬限亦將到期,恐觸發中美貿易戰局面進一步惡化。經過多輪談判,中美兩國已大致完成“試探”,了解到雙方訴求間的巨大落差;與此同時,中美兩國受貿易戰衝擊,亦未有想象中大。如此情況下,雙方談判意願亦有所下降,恐導致貿易戰久拖不決。正如特朗普早前所說“我們將拭目以待9月份的會談是否會如期舉行。若能舉行,自然好;若不能,也沒問題。”雙方似乎都不急於在短期內達成協議。
經濟衝擊無想象中大
中美經貿衝突爆發約一年半,起初人們擔心的“嚴重後果”並未發生。今年第二季度,中國GDP上漲約6.2%,延續過去幾年逐年下降趨勢,並未有太大波動;至於同國際貿易直接相關的外國直接投資及進出口數據,均有小幅成長。至於金融領域,亦未有硬著陸現象。至於華為,坦誠而言,儘管其過去90天已積極尋找美國外供貨商,並加緊入口必要零件,但仍面臨“卡脖子”問題;例如其幾日前發佈的“鴻蒙”系統已證實暫無法用於手機。但相比中美貿易戰大局,一家公司影響力始終有限。
至於美國,貿易戰爆發前曾有人稱美國消費者“將承受貿易戰巨大後果”。但2500億元關稅開征已有一段時間,今年7月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僅上漲1.8%,漲幅相當溫和;反應原材料價格的PPI亦僅上升1.7%。事實上,美國自中國進口商品約為總進口貨物兩成,並且已有向其他國家轉移趨勢。今年第一季度,美國自中國進口商品總額減少13.6%,同期越南出口額增長40%,韓國亦增長18%。
對華鴿派聲音漸式微
另一方面,無論是特朗普貿易團隊內部,或是美國政壇上的“親華派”聲音都已銷聲匿跡。中美貿易衝突初爆發時,美國團隊內部矛盾還時常見諸報端,更傳出鴿派姆努欽(Steve Mnuchin)同鷹牌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在飯店走廊激辯橋段;去年11月,溫和派經濟顧問庫德洛(Larry Kudlow)尚公開斥責白宮貿易顧問納瓦羅(Peter Navarro)關於“華爾街人士同中國合作出賣美國”言論離譜。但鴿派公開發言當下已很難聽到。
早前有觀點認為,特朗普勢必在2020前同中國取得談判成果,以利選情。但這樣的看法似乎高估美國選民對外交事務重視程度。事實上,美國早前同貿易關係更為密切的加拿大及墨西哥達成新版“美墨加自貿協定”(NAFTA)時,特朗普聲望亦未有明顯增長。事實上,特朗普當下透過施壓美聯儲降息,催谷經濟“活力”的方法有效得多;反而是在“恐中情緒”瀰漫的當下,若特朗普協議同早前其宣稱目標有所差距,勢必被民主黨窮追猛打。
貿易戰也分冷熱
同一般“戰爭”類似,貿易戰也分冷熱戰。去年此時,市場尚擔心中美兩國激烈衝突將觸發經濟危機,中止美國過去10年經濟上行勢頭;或令中國“債務危機”爆發,經濟硬著陸。但到如今,更多已將額外關稅視為常態,佈局調整供應鏈;對美出口佔大宗的企業,或將低端工業專業至東南亞國家;或將高端製造業遷回日、韓、台等東亞地區。這一趨勢亦符合特朗普團隊內鷹派,將“中美經濟脫鉤”的願望。
至於北京,則試圖藉助貿易戰契機,調整貿易夥伴比例,將原本集中於歐美的經貿額部分轉移至東盟等發展中地區。另一方面,亦逐步加強對外資開放力度,試圖中和部分資本離開的影響。當雙方對當下現狀都感到“滿意”時,也缺乏動力同對方達成最終協議,“貿易冷戰”局面或許會持續一段時間。在這漫長拉鋸中,雙方官員的接觸、談判亦不會停止,以“踩剎車”方式避免情況惡化失控;但期望局面短時間內收場,則有些過於樂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