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佔領克什米爾的真實收益:結束與中巴兩線作戰

撰文:王瑩
出版:更新:

印巴危機還在升級。巴基斯坦8月8日暫停通往印度的主要鐵路運輸服務。較早前,巴基斯坦要求印度駐巴基斯坦高級專員離開伊斯蘭堡返回印度,並表示巴方將不會再向印方派出高級專員。當天,巴基斯坦還宣布將向印度關閉一條空中飛行通道。

8月7日,巴基斯坦宣布與印度的外交關係降級,中斷雙邊貿易,並重新審查雙邊安排,將這一問題提交聯合國及安理會。此外,巴基斯坦還將在8月14日獨立日當天,聲援印控克什米爾地區民眾「爭取自決權利的正義鬥爭」,並把8月15日定為「黑色日」。

巴基斯坦的連環動作源於印度8月5日的一個決定:當天,印度政府宣布廢除憲法第370條,取消此前憲法賦予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的特殊地位。

巴基斯坦國內掀起了抗議印度的浪潮。(AFP)

在過去幾十年裏,出於可能發生衝突的顧慮,沒有任何一屆印度政府在克什米爾的「特殊」地位上有所動作。莫迪(Narendra Modi)政府的突破性動作無疑會激化印巴局勢。莫迪為何要碰觸這個「雷區」?種種冒險之下,莫迪要獲得什麼?

眼前可見的利益

從現實層面來看,這是莫迪兑現承諾的表現。早在2014年的總理大選期間,莫迪就將廢除憲法第370條寫進了自己的競選綱領。在今年(2019年)的大選中,莫迪所屬的印度人民黨更是許諾,將取消該邦的特別地位。

莫迪在第一任期時,彼時印度人民黨與國大黨在政治版圖上還是相互制衡的狀態。而莫迪以壓倒性勝利贏得連任,一黨獨大的印度人民黨終於有機會施展拳腳。剛剛上台的莫迪再次展示了他的「強人」形象。

印度人民黨此舉不僅兑現了自己對選民的承諾,還藉此削弱了克什米爾地區穆斯林的力量。按照原本的憲法370條,克什米爾擁有自己的憲法、旗幟,以及除外交、國防和通訊以外的一切事務的獨立性。此外,它通過給予其永久居民擁有財產的權利和專營權來維護當地的領土主權。

如今,莫迪政府將這些特權全部剝離,對印度最大的穆斯林邦——克什米爾採取了與其他邦尤其是印度教邦一視同仁的態度,必然會進一步激發印度教民族主義情緒的高漲。

因國土面積大,人口眾多,宗教與種族多元,印度的政治與社會認同呈現多元與破碎的特點。印度教人口占據印度人口的五分之四,莫迪所在的印度人民黨屬於印度教民族主義的政黨。

進入21世紀後,印度經濟迅速發展,經濟實力增強進一步提升了印度的民族自豪感,印度想要做大國的願望更為迫切。莫迪希望能夠建立一個統一的「印度認同」,以壯大印度並在國際上取得影響力。伊斯蘭教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14%的人口信仰伊斯蘭教。如今,莫迪政府對克什米爾地區的動作是擠壓穆斯林的生存空間,以此來建立「大一統」的大國。

再者,考慮到克什米爾地區主要以穆斯林為主,並享有高度的自治權,印度政府對這一地區的管控程度之差可想而知。而宗教上的一致使得印控克什米爾與巴基斯坦有着天然的親近感。印度將克什米爾地區的特權收回並收歸於中央管轄範圍之下,印度便可藉此來切斷巴基斯坦與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的聯繫,管控巴基斯坦軍情人員在當地展開的代理人戰爭。

打破戰略困境

按照印度人民黨主席、印度內政部長沙阿(Amit Shah)在聯邦院(即上院)上交的議案,原印控克什米爾地區將一分為二,變為克什米爾中央直轄區與拉達克中央直轄區。這不僅僅涉及到印巴的邊界分歧,同樣也牽涉了中印的邊界態勢。

中國外交部8月5日因此強調了中國反對「印方將中印邊界西段的中方領土劃入印行政管轄範圍」的立場。對外界來說,新德里此舉無疑節外生枝。但對莫迪來說,這個歷史性的舉動恐怕不止於撈取現實的好處。從戰略層面講,這也可以改變自身「雙線作戰」的被動局面。

1948年以來,原克什米爾土邦一帶就是印巴戰爭和中印戰爭的重要戰場。在經過幾十年的戰爭和談判之後,這一地區基本處於中印巴三國分治的態勢:巴基斯坦控制了西北部(自由克什米爾和克什米爾北部地區),印度控制了中部和南部(查謨和克什米爾邦),中國則控制了東北部(阿克賽欽和喀喇崑崙走廊)。這樣的態勢之下,印度在印控克什米爾地區要同時來自巴基斯坦和中國兩個方向的壓力。

處於三國交界的克什米爾地區爭議未解,因此,任何一方的行動都會刺激局勢。(谷歌地圖)

印度想要打破這樣的雙線作戰局面。在過去多年裏,中國已經基本掌控了與印度在西線的主動權,僅剩450平方公里的巴里加斯地區爭議未解。2013年,中印在阿克賽欽實控線一帶的「帳篷對峙」以印度撤退告終。這一事件雖然並沒有完全解決雙邊的邊界爭端,但也為日後中印解決爭端提供了參考。

在中印邊境局面可控的局面之下,印度將印控克什米爾地區劃歸為兩地,便可在「查謨和克什米爾地區」集中精力應對巴基斯坦。如此一來,印度與中國和巴基斯坦兩軍同時對峙的局面得以結束。

更深層次來看,印度的擔憂不只是與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邊境爭端,而是克什米爾地區局面乃至整個南亞地區的變化。新德里因「中巴經濟走廊」而多年來捉襟見肘的地區局勢又有藉機緩解的可能。

中巴經濟走廊的建設一定程度上正在改變南亞的地緣政治。(新華社)

北京在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並與巴基斯坦力推「中巴經濟走廊」。時至今日,這一走廊已經頗見成效,加上巴基斯坦軍方也明確表示會為中巴經濟走廊建設保駕護航。在印巴又彼此於克什米爾、俾路支等地展開「代理人戰爭」之際,新德里就很有必要在受壓之後找到突破口。

資料顯示,莫迪上台後一直希望在南亞展現印度的大國地位:他曾用罕見姿態對待鄰國,邀請包括巴基斯坦在內的所有南亞國家參加就職典禮,就任後首訪也選擇不丹,上台一年多幾乎遍訪南亞諸國。

但是,這一系列的行動並沒有從新德里「以印度為中心」的出發點跳出來。這一核心讓印度與南亞周邊各國的距離逐漸拉大。「中巴經濟走廊」並未因為印度而有所調整,再放眼至南亞其他國家,原本看印度臉色的斯里蘭卡、尼泊爾、孟加拉國等都已經尋求與北京的合作。

2017年的洞朗對峙讓新德里方面發現了現實與幻想的差距。幸而北京在南亞問題上一直有「西線無戰事」的預判,中國的這種穩健態度就給了莫迪以機會。加之美國、俄羅斯等大國也對印巴等傳統問題興趣寡淡。事已至此,新德里借軍管印控克什米爾,在區域事務上展現突破就顯出了他對區域局勢的準確判研,印度在克什米爾兩線作戰的歷史也因此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