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新秩序來臨:捨棄舊政治 尋求新解方
日韓兩國可謂東亞一對「歡喜冤家」,過往經貿關係密切,卻因歷史遺留問題頻生政治衝突。只不過每當事件看似難以收場時,美國這個兩國共同盟友便會介入調停。但隨着上周五(8月2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不給面子」地將韓國移出貿易白名單,老方法怕是不靈了。
上周五,日本內閣通過決議,將韓國剔出「貿易白名單」;包括鋰離子電池、碳纖維、工程設備在內1,120種軍民兩用商品將不可自由輸往韓國,而需逐項審批;與日方早前宣布的貿易禁運類似,措施預期將打擊依賴日本原材料的的韓國科技工業。韓國總統文在寅隨後發表國民講話,稱將予以「嚴厲回應」。
美國調停日韓糾紛無效
日方宣布決定前,美國事實上已居中協調: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表示將在東盟會議上會見日韓外長,「勸說他們找到前進的道路」;國務院高官亦對外放話,要求日韓兩國簽署「擱置協定」,維持現狀展開談判。種種調解措施最終均未有成效,美國總統特朗普每次到訪時都為其禮遇備至的安倍,今次算是狠狠打了老大哥一巴掌。
美國擁有調停日韓關係的悠久歷史,過往即使難解決問題,亦能暫時壓制矛盾。1965年日韓建交談判時,正是美國介入令韓國簽下放棄戰爭賠償的《韓日基本條約》。而在奧巴馬執政的2014年,美國更派出助理國務卿拉塞爾(Daniel Russel)專職調解兩國衝突;日韓隔年更達成了慰安婦協議。
不只在東亞,特朗普上台一系列「調停計劃」最終都打了水漂。同屬美國盟友的沙特阿拉伯及卡塔爾不僅切斷外交關係,沙特更不惜斥巨資挖運河將卡國變為孤島。至於白宮高級顧問庫什納(Jared Kushner)雄心勃勃旨在解決巴以問題的「中東和平計劃」,巴勒斯坦連商討意願都欠奉。
有人認為,美國調解失敗乃「無心」之過,過往美國領袖均把日韓視為重要夥伴;而特朗普一方面指望從日美貿易協定中刮些油水,另一方面又期望藉駐韓美軍向首爾拿些軍費;只要美國安好,哪怕日韓洪水滔天。也有人認為,隨着韓國在朝鮮核問題上採取愈發獨立的立場,日本亦積極推動「國家正常化」,加強外交自主性;軟實力低落的美國已「無能」干預日韓事務。但無論美國「無心」或「無能」,一個不受美國控制的「東亞新秩序」都正成形。
本世紀初,中日韓三國領袖便提出中日韓自貿區構想。儘管十餘年來仍在商議當中,但只要三國關係維持平穩,便會盡力推動談判,只因東亞三國整合符合各自利益。中國作為區域內體量巨大的發展中國家,同日韓兩國可形成產業互補,亦可藉助日韓豐富海外投資經驗推動自身計劃;韓日兩國也期望開拓中國這一最大發展中國家市場。
舊政治阻東亞整合
如今「東亞新秩序」亦為中日韓三國提供政治機遇。帶有強烈民族主義傾向的文在寅可在朝鮮問題上扮演更主動角色;政治角色長期被低估的日本亦有意擴展全球影響力。不少人從老舊地緣政治觀念出發,認為日韓鷸蚌相爭,中國可漁翁得利;更有人只將日本視為戰略對手,期望韓國可盡力牽制日本發展。但即使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中國已將日本視為合作夥伴多於對手;當日本逐漸取得外交獨立,又不足以威脅中國安全情況下,這樣的趨勢只會愈發明顯。
無可避免的是,政治現實和舊觀念仍在衝擊東亞合作的理想。對文在寅來說,韓國民間強烈民族主義積累及當下反日浪潮,已令「退讓」成為政治自殺之舉。在日本角度,面對在歷史問題上頻頻「挑事」的韓國,只有弱肉強食的「經貿大棒」可令其就範;藉由對韓強硬政策而廣受保守派選民支持的安倍,也有些食髓知味。
日韓雙邊關係難解,美國調停也遇阻力,同日韓兩國皆保持平穩關係的北京,未嘗不可接過調停重擔。今年6月的大阪G20峰會上,中方特別強調「推動早日達成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及「加快中日韓自由貿易協定談判進程」,表示北京無意因日韓間矛盾停止經貿整合進程,反認為經貿協議的紅利可增加兩國相互退讓的誘因。這或許也將成為「新秩序」下應對矛盾的「新解方」。
上文節錄自第174期《香港01》周報(2019年8月5日)《東亞新秩序來臨:捨棄舊政治 尋求新解方》。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