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3000億關税當前 中南海的經濟研判

撰文:鄭瑞
出版:更新:

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又一次在一夜之間改變了貿易戰的走勢。經過了7月30日至31日的談判,特朗普8月1日發佈Twitter,宣布在9月1日起向價值3,000億美元的中國輸美產品徵税,税率是10%。

雖然人們對貿易談判的僵局已經感到麻木,但是不應忽視的是,這一次關税的升級意味着中美貿易之中,幾乎所有類別的商品都將受到關税的打擊。

中南海怎樣看貿易戰的升級?

對於這次談判,人們都能夠想象8月1日橢圓辦公室中的情景——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 (Robert Lighthizer)向特朗普匯報談判的情況,特朗普對談判進度的不滿大概也都寫在臉上。徵關税吧,兩人一拍即合。

中美談判再遭阻礙,特朗普繼續升級對華關税。(Reuters)

特朗普在Twitter上說,不滿意中國購買農產品的進度,又說他的「朋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並沒能阻止毒品原料芬太尼進入美國。換句話說,特朗普想要一個「大協議」,然而中國連「小交易」都沒能完成。

但是,當中共領導層在中南海聽取談判的進度時,他們最為關心的可能並不是交易的大小,而是中美採取下一步措施之後,究竟影響幾何。

此前中美談判在5月破裂,中方當時給出三大底線,亮出了談判的底牌:第一,必須取消關税;第二,採購數字符合實際;第三,協議文本必須平衡。

在這些底線美國難以接受的情況下,關税戰的升級也就在意料之中。至於中美在什麼時候達成協議、中國是否要增加美國的大豆進口、以及中國是不是要「用農產品換華為」,這些都是事務層面的談判工具,而並非原則。

因此,中南海必然早已評估了關税對中國經濟可能產生的影響。以過去的三輪的關税加徵為參照,這些影響主要存在於兩個層面,即直接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和間接對工業的影響。

中美之間的談判存在很大分歧,而對中國來講最重要的是底線。(AFP)

中國市場的外需不會一夜蒸發

關税最直接影響的自然就是進出口貿易。不可否認,外貿是中國經濟增長之中的重要部分,關税的貿易的打擊,也必然反映在中國經濟體量的增速上。

外界一直密切關注中國GDP的變化,以及進出口數據在貿易戰下所受的影響。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速6.3%,第二季度降速到6.2%,低於去年6.6%的GDP增速。據中國海關統計,上半年中國外貿進出口總值14.67萬億元人民幣(1人民幣約合0.15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3.9%。

然而總量的變化並不是全部。

上半年,按照中國官方數據,中美之間的貿易總值下降9% ,佔中國外貿總值的12%。但是中國對歐盟貿易總值為2.3萬億元人民幣,增長11.2%,佔中國外貿總值的15.7%;中國與東盟貿易總值為1.98萬億元人民幣,增長10.5%,佔13.5% ;中日貿易總值為1.03萬億元人民幣,增長1.7%,佔7%;對俄羅斯、沙特阿拉伯、埃及這幾個「一帶一路」合作國家的進出口分別增長11.5%、34%和11%。

上海談判中,中美貿易磋商團隊牽頭人舉行了兩天的會談。(AFP)

東盟超過美國,成為中國的第二大貿易伙伴,足以說明中中國市場的外需並不會因為貿易戰而一夜蒸發。即使是中美貿易之中,美國自華每年進口5,000億美元之多的商品,也難以完全找到替代。

雖然特朗普認為中國「操縱貨幣」來促進出口,可是貿易戰以來,人民幣總體來講有貶有升,在2019年第一季度對歐元和日元甚至有所升值,對美元的貶值一直控制在一定範圍之內。這體現了人民幣匯率改革之後,匯率浮動的獨立性,也說明全球對中國的外貿需求不完全是因為匯率的刺激。

中國經濟轉型的過程早已開始,貿易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本就在2008年之後呈下降趨勢,在貿易戰之前對GDP的增長貢獻率就曾跌落負數,而消費對經濟的貢獻度則大幅增高。2018年,中國淨出口對 GDP增長的貢獻率為-8.6%,拉動GDP增長已經降到 -0.6%。從外貿拉動到消費拉動,中國經濟結構的升級,在貿易戰下可能被迫提速。

貿易戰對中國第二產業的打擊有限

美國徵税,中國反制,這樣的升級已經進行了幾輪,如中國官方常說的那樣,的確誰都不可能是贏家。在全球產業鏈日漸成熟的今天,中美之間的貿易構成有大量的 中間產品,中國的600億美元商品反制清單之中,徵税最重的除了農產品和食品之外,也同樣有電阻、電容、半導體及可控硅等元器件產品。

特朗普認為對中國的關税和科技戰將打壓中國製造業,但是華為的例子證明這並不輕鬆。(Reuters)

無論誰向誰徵税,首當其衝受損的是企業和工廠,中美都是這樣。這就是為什麼特朗普多次表示,企業和資本正因為貿易戰「撤離中國」。從美國竭力圍堵中國科技企業的情況來看,中國的高端製造業以及科技領域,更是美國緊盯的目標。

進口高科技零部件的成本上升,甚至無法進口美國的科技產品,從某種程度來說的確是對一個企業的「一劍封喉」。但是從現在的情況看,以此壓垮中國的工業製造業並不容易。

特朗普和萊特希澤無非是想重演80年代美國對日貿易戰的「輝煌」,對日本產業造成巨大打擊。然而,無論從經濟體量、產業機構和外貿依存度來看,中國和日本都完全不同。

從80年代初日本一半以上的汽車用於出口,到《廣場協議》簽訂後,日本機械工業產品出口佔總出口的比例上升到1990年的74.9%,日本產業結構雖然不斷變化,但是始終較為單一,且和美國的產業鏈重合度高,形成極強的競爭關係。

而中國已經成為130個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自身形成了龐大複雜的完整產業鏈,且和美國的產業結構仍然具有很大的互補性。今天中國正在 發生的產業鏈轉移,有很大程度上是產業升級的結果。

GDP增速下降的同時,中國國家統計局7月28日發佈數據顯示, 2018年中國全國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經濟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為16.1%,按年提高0.3%,這些產業包括現代農林牧漁業、先進製造業、新型能源活動、節能環保活動等。

其中,這些產業在第二產業發展更快,增加值現價增速達到15.1%,比2017年提高3.2%。在貿易戰壓力下,中國第二產業在通過結構的改革找到新增長動力。外資對中國市場的熱度有增無減,更說明了中國經濟的潛質。

華為公司在美國的打壓之下能夠厚積薄發,也給中國的創新科技領域注入了信心。當然,中美之間的科技之爭仍將繼續,美國的巨大優勢也是現實。只不過在對華貿易戰上,不僅中國的損失值得擔憂,特朗普不惜以美國消費者的生活成本為代價來遏制中國,也許結果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