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美國總被中國欺騙?

撰文:吳迪
出版:更新:

中美兩國的衝突及關係惡化,直接影響到每一個人,這不是空話。
而中美關係愈發緊張的原因,除了那些大政治大博弈以外,還有個更簡單、卻也時常被忽略的原因。

對華鷹派的「民眾基礎」

近兩年中美關係緊張化的程度,應該超乎了絕大多數人的想像。孟晚舟也好,康明凱(Michael Kovrig)和斯派佛(Michael Spavor)等被扣的加籍人士也罷,甚至是中美貿易戰本身,都還只是小問題——真正的大問題在於美國對華態度愈來愈鷹派,激進而強硬的聲音愈來愈在美國政界,甚至是輿論界獲得支持,這是很令人害怕的。

共和黨內諸如盧比奧(Marco Rubio)等聯邦參議員經常發表強硬而不實的涉華言論,卻不影響他們長期當選;特朗普對習近平言辭有所保留,但對中國卻一直批評不斷,其鷹派幕僚的對華政策就更是激進。而在那些大政治、大博弈的原因之下,這類強硬對華立場之所以賣座,還有個更根本、更「紮根於民眾」的原因:

只需要各花費十分鐘與一位從未到過美國的中國人,以及一位從未到過中國的美國人聊上幾句,便能找到原因——兩國民眾對對方的了解程度是不對等的。相對於中國普通百姓對美國的了解程度,美國民眾對中國可謂毫不瞭解,且興趣索然。

2018年10月10日,聯邦參議員盧比奧在專門「監察中國法治發展和人權」的美國國會及行政當局中國委員會(CECC)發表演講。盧比奧曾於2016年與特朗普競選共和黨總統競選人,以對華態度強硬而為人熟知。(Getty)

「我識得你,而你卻不認識我」

無論是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抑或是成都杭州南京武漢等省會,乃至是贛州、棗莊、大同、寶雞、綿陽這些地方城市,中國國民基本上都能聊幾句美國。在與內地國民聊美國時,有人能說幾句獨立宣言或是蓋茲堡演說(Gettysburg Address),有人能對美國近幾任總統發表下意見,有人能調侃下特朗普總統的髮型,還有人能對美國醫療社保體系、社會安全、槍支、種族等領域拋出值得人思考的問題。而若是這些對話發生在大城市,這些普通人甚至還能以英文與你進行這些交談,雖然他們的英文可能磕磕絆絆,且帶着濃厚的中式口音。

反觀世上科技最發達、國力最強、高等教育資源最豐厚的美國,對中國的了解卻低得出奇。他們或許能說出長城、毛澤東與熊貓,或許能說出李小龍、成龍與功夫,熱衷於「中餐」的美國人或許還能說出General Tso's Chicken、Chop Suey和Fortune Cookies(左宗棠雞、雜碎和幸運餅乾,皆是盛行於北美地區,卻不被華人認可的美式中國菜)。整體而言,美國普通人對中國的了解是很有限的。那些了解中國、去過中國、甚至會說中文的美國人,就更是鳳毛麟角。

這也反映出一個問題:一個普通中國人是真的對美國感興趣,可能這也與「美麗之國」這個「美」字的譯名相關,整體而言,大部分未去過美國的中國人,對美國印象都比真實的美國更好。而一位普通美國人,甚至是那些二代三代美籍華裔,對中國的興趣則極為有限,僅有的了解大多也限於單純的好奇。

不過更可怕的現實,在於美國對中國的無知不僅限於普通民眾,很多美國高層官員對中國的了解也極為有限的。

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歷任中國駐美大使,以及所有駐美外交官都需要有流利的英文水平,反觀現任美國駐華大使布蘭斯塔德(Terry Branstad,雖然他被任命的主要原因是與習近平相識多年)和其前任博卡斯(Max Baucus)都不會說中文。

這不僅僅是個溝通問題,更在於當美國外交官以英文而非中文了解中國的社會、政治、民俗文化變遷時,其觀察、總結及做決策的能力都會相對受限。

大國的通病

很大程度上,美國看待中國時的邏輯依然與20年前,甚至40年前兩國建交時無異,也即「中國外交官理所應當擁有這些能力;中國也應該照這樣行事;且最終變成一個民主自由的國家;若非如此,美國就該嘗試改變中國,因為一定是中國在這過程中出了問題」。

這是美國社會從上到下都存在的思維,也因此,美國普羅大眾對中國常常抱有一些近乎荒謬的印象,而美國政治人物也經常誤判中國,以至於走到如今「中國欺騙了自己」的憤怒心態和對中國愈發鷹派的立場。

其實美國人也不僅僅是針對中國時才會出現這種情況。畢竟美國是大國,「富有四海」,全世界都需要望向美國,而不需要美國那麼多地望向世界。這也是所有大國都在某種程度上都患有的通病。

但是,當中國已然是全球第一大消費市場、第一大貿易國、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遊客來源國,擁有全球最多的高端人才、外匯儲備、外國債券,乃至即將成為更多領域的「世界第一」時,美國確實就應當調整一下現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