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遜首相夢圓 或成脫歐「第三滴血」
「那些賭英國會失敗的人將會連襯衫也輸掉。我們將會在10月31日如期脫離歐盟,沒有如果,沒有但是!」上周三(24日)剛在白金漢宮「親吻女王之手」後,獲邀籌組政府的保守黨新任黨魁約翰遜(Boris Johnson)在唐寧街10號首相府門前如此嚴詞宣示。不過,保守黨政府在下議院只剩兩席多數,而黨內有近30名議員堅決反對無協議脫歐,「如果」國會不支持的話,恐怕英國人11月1日一覺醒來,還是身在歐盟之內。
雖然約翰遜的新內閣成員,幾乎清一色是疑歐派,而約翰遜亦已向歐盟各領袖表明其重談協議的強硬立場,導致雙方企硬,暫時談判無期。可是曾向友人自稱沒有「政見」的約翰遜,也非沒有可能使出讓人意想不到的奇招。因此,歐盟也只能重伸其既有「脫歐協議不可改,政治宣言尚可談」的立場,靜觀英國政局之變。
由新聞「創作」 走出從政路
約翰遜奪得66%保守黨黨員支持而踏進唐寧街10號黑色大門的這一刻,可算是他一生追求「相夢」成真的一瞬。他自幼便稱自己要當「世界之王」,其伊頓公學到牛津大學的履歷更是最典型的英國首相模版。
一直不滿歐盟的約翰遜,幼年卻曾就學比利時布魯塞爾第一歐洲學校,與下屆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更是校友;在牛津修讀古典文學畢業後,他沒有馬上進軍政界,反而投身傳媒行業,在1989年至1994年間擔任《每日電訊報》駐布魯塞爾記者,成為當時少有的疑歐派記者之一。通曉法文、拉丁文、古希臘文的約翰遜,與歐洲文化淵源甚深,可算是罕見的「知歐派」,與文翠珊截然不同。
被前港督彭定康評為「假新聞的最重要傳導者之一」的約翰遜,在擔任記者期間理解到語言技巧與宣傳能力的重要。當年,他就曾以「英國粉紅香腸面臨威脅」、「布魯塞爾聘請專人確保歐盟糞肥味道一致」等誇大、失實的「報道」,去嘲笑歐盟的各種嚴格商品規管,其中「禁止彎曲香蕉」、「統一安全套大小」等傳言,至今也是人們認為是真假參半的歐盟笑話。約翰遜回顧當年的經歷就曾說:「它真的給了我一種怪異的權力感。」
當時《每日電訊報》主編形容約翰遜「有一種特質,使得所有信任他的人願意對人們傳統上會擔心的東西視而不見」。約翰遜大學畢業後第一份工作已因新聞造假而被炒,其後卻能繼續在傳媒界平步青雲,甚至在1999年當上《旁觀者》(The Spectator)的主編,可謂印證了這一番評論。對於一個有如此特質又有權力欲的人而言,從政之路似乎是不二之選。
三場政治賭局 場場皆勝
早在牛津期間已曾擔任被認為是「未來英國首相訓練營」、「少年版下議院」的牛津辯論社主席,約翰遜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段積極現身電視節目累積知名度,經歷一次選舉挫敗後,終在2001年於倫敦一個選區勝選,進入英國政壇核心下議院。約翰遜深知媒體的重要,當選後依然沒有放棄《旁觀者》的工作,直至2005年獲任影子高等教育部長為止。
2005年,或許也是埋下今日約翰遜拜相種子的一年,也決定其政治生涯的三大賭局。這一年,同樣是伊頓、牛津出身,同樣曾參加牛津辯論社的學弟卡梅倫(David Cameron)當上了保守黨黨魁,而約翰遜卻只得一個影子內閣的小職位,兩者相距甚遠。此後,約翰遜就毅然決定不再參加下議院選舉,執意離開保守黨權力核心到外闖,在2008年轉戰屬於工黨大本營的倫敦市長選舉。
約翰遜藉其個人魅力與自由派政策主張,一博成功、一鳴驚人。在2008年至2016年間,他更藉倫敦市長一職讓自己聲名大噪。其市長任內,倫敦罪案率大降,建屋數量提升,「鮑里斯(Boris)單車」遍布全城,更成功舉辦了2012年奧運。雖然不顧政策細節的約翰遜扮演「董事會主席」與「宣傳先鋒」的角色居多,可是獨立於國家政府以外的政績,至今也是他自我宣傳的一大主題。
2016年的脫歐公投,更是時任首相卡梅倫與約翰遜的命運交錯點。曾主張開放移民政策的約翰遜當時一直猶豫應否跟從黨的立場當留歐派,還是要自立門戶支持脫歐。其時,他分別寫下兩篇專欄文章草稿,一篇支持留歐,另一篇支持脫歐。最後,也許是記起自己參選倫敦市長的成功,決定再賭一局,把籌碼全押在脫歐之上,決定發表支持脫歐的那一篇,與卡梅倫公開打對台,更成為脫歐派首屈一指的代表人物。雖然公投後因盟友背叛而將相位拱手讓予文翠珊,但他的脫歐派代表身份,也為他爭得外交大臣的要職。
然而,政府要職似乎不太適合約翰遜,他除了出言得罪外國官員外,更因誤報一名伊朗裔英國人的訪伊目的,疑似合理化伊朗對她的刑罰,惹來國內下台之聲四起。英國外交部有官員私下指出,約翰遜連公務摘要也不願看。
官至外相的他,似乎仍要另尋出路,文翠珊的脫歐困途就為他提供良機。去年7月6日,文翠珊在內閣同意之下公布軟脫歐方案,約翰遜三天後卻反悔辭職,當回後座議員。今日回頭一看,當日的約翰遜也是想一博文翠珊終將失敗—這也解釋何以文翠珊脫歐協議第三次交送國會前,一時獲通過之勢甚重,他就轉軚支持。
脫歐最後一注 不成功便成仁
今日終得以搬進首相府的約翰遜,對文翠珊的舊部手起刀落,換上一片疑歐派人物。其黨魁選戰對手、原外相侯俊偉(Jeremy Hunt)遭踢下馬,換上主張出動英女王中止國會會期以推進脫歐的前脫歐事務大臣藍韜文(Dominic Raab);印裔脫歐強硬派彭黛玲(Priti Patel)任內政部長;巴勒斯坦裔現已傾向疑歐的原內政大臣賈偉德(Sajid Javid)轉任財政大臣;疑歐派頭面人物、後座議員里斯莫格(Jacob Rees-Mogg)則當上下議院領袖;三個月前才因洩密被踢走的原國防大臣韋廉信(Gavin Williamson)則重新入閣任教育大臣。
以勝出黨內「小圈子選舉」當上首相的約翰遜,似乎是意氣風發,並未有向黨內溫和派招手。諸如前財相夏文達(Philip Hammond)等傳統建制派也被打為後座議員。由此可見,約翰遜也許已鐵定了心,若然不能說服歐盟重談協議,取消現有愛爾蘭邊境的「補底方案」,他就要硬推如期脫歐—他除了聲言要把握時間做好無協議脫歐準備之外,更繼續將早在2017年已與歐盟談妥的390億英鎊「分手費」重新變成談判籌碼。
然而,約翰遜要面對的脫歐困局其實與文翠珊三年來要應付的一模一樣。外有立場統一、佔盡談判優勢的歐盟,國內與黨內都有兩極化的疑歐、親歐兩派分裂,而在國會一方面沒有足夠票數通過任何可以想像到的脫歐協議,另一方面無協議下的墮崖式脫歐卻有多數反對。目前,中止國會會期以推進無協議脫歐的路,已被各黨議員試圖封絕;而最有效解決愛爾蘭邊境問題的詳細技術性提案,於歐盟和英國國會而言,皆難以接受。在此等情況之下,實難想像約翰遜能創造奇蹟。
英國的國內政治形勢也不容樂觀。保守黨政府的國會多數,預料在8月補選之後將跌至一席之差,隨時有覆亡之危。有人認為約翰遜其實是想趁國會暑假休會至9月的時間,盡力一試看能否搖動歐盟底線。如果嘗試失敗,他將主動提前大選,一方面藉此押後脫歐、爭取時間,另一方面,則試圖改變國會席位分配,讓自己能有民意加持,再向歐盟力爭。目前,約翰遜任相使保守黨支持度大升五個百分點至30%,雖仍不及以往超過40%的常態,卻領先其他政黨;而且約翰遜當首相的支持度也高於工黨黨魁郝爾彬,配合前者的選舉能力,提前大選也非完全無望的嘗試。
然而,無論是硬推無協議脫歐,還是提前大選,在政治路途上三賭三勝的約翰遜,此次下注也將是最後一博,不成功便成仁。約翰遜一直以救英國於納粹侵略危局的邱吉爾為偶像,面對脫歐這個二戰以來對英國國運的最大挑戰,他未來三個月的路向,也將決定他能否實現重演邱吉爾豐功偉績的夢想,還是會成為英國脫歐刀下的第三位「前首相」。
上文節錄自第173期《香港01》周報(2019年7月29日)影評《約翰遜首相夢圓 或成脫歐「第三滴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