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亞日韓衝突未解 中俄戰略轟炸機聯合巡航再填新變數
當地時間7月24日前後,東京和首爾的政界、軍界人士仍驚詫於中俄戰略轟炸機在23日的聯合行動。
中、俄雙方均已確認此行是兩軍的「首次聯合亞太巡航」,俄方更披露稱「此類聯合巡航今後將在亞太地區常態化」。
一時間,東北亞在日韓矛盾引發的漩渦之外,又出現了全新的變量。在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博爾頓(John Bolton)仍在日、韓間「斡旋」之際,東北亞下一階段的軍事和政治格局也由此呈現了微妙的變化。
遺憾的是,很少有人馬上將其與中、俄兩國近期簽署的軍事合作協議聯繫起來。即便俄方政要已經在接受採訪時談及了「技術交換和中國利用俄遠東地區防空系統」的可能性,這種「中俄遠東聯合防空」的意義還未能受到重視。
的確,就中、俄兩軍穿行日、韓敏感空域後的實際局面來説,仍在就貿易問題瞠目相見的日、韓雙方可能都沒有馬上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韓方面對初次飛臨其「防空識別區」的俄機表現的還很激烈。
面對初次出現在其「防空識別區」的俄機,韓國戰機不僅開炮示警射擊360餘發,兩架韓國戰機還跟蹤俄機飛入公海。日本戰機也因此緊急升空,驅逐獨島(日本稱竹島)上空的韓機。這種因傳統問題而來的爭奪使得身處貿易糾紛中的日韓雙方都很緊張。也讓他們忽略了本次交鋒的實際意義。
要知道,中國戰機和俄羅斯空軍在日本週邊的巡航並非新鮮事。解放軍東海艦隊海軍航空兵從2016年8月中旬開始,已經通過「連續數天在日本海某海域組織實戰背景下的大強度超遠程奔襲演練」確立了一條利用航程在6,000到8,000公里的轟-6型戰機在日、韓間爭議地帶巡航的常規航線。
在此後的三年來,中國海軍、空軍維持着對該空域少則一月、多則兩月的連續巡航記錄。這其中的峯值在2018年:中國轟炸機、預警機每個月都會出現在這條航線上。至於俄羅斯軍方,他們在21世紀後更有每週三派遣航程15,000公里的「TU-95」型轟炸機沿日本巡航的常規行動。當這兩者結合在一起時,很多看似理所當然的細節就掩蓋了其中的不自然之處。
環顧日方和韓方在23日提供的情報,外界可以發現俄機與中國軍機的航線在日本海上空呈現了高度重合。
根據韓方報道,俄機是第一次前往韓國「防空識別區」。由於中、俄兩軍的電子戰預警機也跟隨前往,兩軍也建立了專門用於「海上聯合專用指揮」的戰區戰術通信指揮網絡,中俄軍方在此次聯合巡航期間繼續使用其專門的「戰術數據鏈系統」就顯得順理成章。而日、韓防務機構的情報更進一步顯示了兩軍在相關空域的遊刃有餘和彼此合作。
其實,中、俄在空天防禦、反導相關等領域利用同一條「高速數據鏈路」傳遞兩軍最機密核心數據早有先例。中、俄兩軍於2016年舉行的「空天安全-2016」司令部聯合反導演習已經確認了這種合作機制。到2019年4月,中俄兩軍還確認將在俄羅斯舉行第三次聯合演習。
考慮到中、俄還將在2019年度簽署最新軍事協議,當兩軍已經具備了共享最高機密核心數據的程度時,雙方未來的合作深度顯然也不僅僅侷限於常規聯合巡航這麼簡單。
事實上,俄羅斯在遠東的進一步動作可能已經超乎了外界的想象。
也就在7月22日時,曾要求俄軍在南千島羣島建設海軍基地,「保衞俄羅斯領土,不針對任何一方」的俄聯邦委員會國防與安全委員會副主席克林採維奇(Franz Klintsevich)已經在接受採訪時看似漫不經心地談及了「中國可利用俄遠東地區防空系統」等細節。
由於中俄首腦已經在2019年6月確立了兩國間的「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這使得雙方在遠東地區建立一個類似美國「北美防空司令部」的協作機制也顯得合情合理。
這樣一來,當中、俄的戰略轟炸機已開始在西太平洋的天空中展現美、日、韓三方需要面對的某種「新常態」時,已經在2019年變得異彩紛呈的東北亞也許將繼續其天地翻覆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