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翠珊到約翰遜 精英政治的又一次失落
英國新首相約翰遜等待這一天已經很久了。
從倫敦市長到脱歐公投的推動者,再到英國外交大臣,約翰遜(Boris Johnson)其實始終把眼光放在唐寧街10號的首相一席。7月24日,他終於如願以償。
7月23日,約翰遜在英國保守黨的投票中獲得了66%的選票,遠遠超過他的對手,外相侯俊偉(Jeremy Hunt),這意味着他將接任文翠珊(Theresa May)的首相一職。
毫不意外,對他的接任最興奮的外國領導人是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他因為不少人稱約翰遜是「英國版特朗普」而感到自豪,説「這是個好事」。
的確,特朗普和約翰遜都具有鮮明的民粹主義政策色彩,他們痛恨非法移民,善於煽動底層民眾,抵抗全球化的潮流。特朗普的 「美國優先」和約翰遜的「英格蘭至上」,不得不説有異曲同工之效應。
近些年來,西方國家的政權變更可能讓不少信奉傳統精英政治的人感到恐慌。從美國前總統奧巴馬(Barack Obama)到現在的特朗普,從典型的精英政客文翠珊到約翰遜,與其説這是民主的威脅,不如説是西方精英政治的崩壞。
實際上,翻開約翰遜的人生履歷,從伊頓公學的國王獎學金,到牛津大學的知名人物,約翰遜有着一個精英政治家需要的所有教育和經歷,他在某種程度上具備精英政治家的素質。但是最終讓他成為倫敦市長的,是認為他「十分搞笑好玩」的選民,他實現政治野心的很大原因,則是他在脱歐運動的極端立場、出格的言論以及對文翠珊的批評。
文翠珊在辭職前的演講中,曾引用人道主義人士温頓爵士(Sir Nicholas Winton)的話「永遠不要忘記,妥協不是一個骯髒的字眼。生活取決於妥協。」
這顯然也是文翠珊作為一個政治家的信條,只不過,在今天的政治背景和脱歐的狂瀾之下,文翠珊的妥協終究帶來的是她的失敗。但是,這應當是她作為一個精英政客,對英國人最後的勸説。
約翰遜面臨的是比文翠珊更大的挑戰,作為執政者,他要做的不應該是繼續撕裂英國。他不僅要平衡各方勢力,而且要對英國經濟的發展改革作出自己的建樹。在外交上,他既要應對歐盟,又要在依賴美國的同時維護英國的利益,這一切對於任何政治家都不容易,何況是一個擅長販賣恐懼的民粹代表?即便他擁有和精英政客一般的能力和特朗普一般的宣傳技巧,也未必成功。
其實,今天約翰遜面臨的困局不止從脱歐開始,英國迎來這樣一位「非典型」領導人,也是民間多年積怨的結果。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戴卓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時期,英國經濟政策徹底轉向新自由主義開始,工業空心化和中產階級的財富流失就埋下了伏線。而後來的幾次金融危機不僅傷害經濟,留下大規模結構性財政赤字,右翼政府削減公共支出,讓公民服務遭到破壞,民眾因此認為精英政客們無能且狡黠。約翰遜最終是以這樣出位的形象從政客中脱穎而出,就説明了民眾對精英的厭棄。
當然,誰也不能在一位新首相剛剛上任時就斷言,他不會成功。
作為政壇「老油條」的約翰遜,也可能在複雜的國際形勢之中找出英國更為獨立的出路,但是這終究是後話。今天人們看到的,是精英政治的又一次變質和衰落,也是過去幾十年來英國結構性矛盾積蓄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