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宮人事】最大鷹派博爾頓必定被特朗普請辭的原因
美國總統特朗普執政的這兩年半,白宮權力結構、幕僚地位與話語權分配一直處於動態變化之中,對外呈現的外交政策一片混亂。但是,有一條主線不變,那就是特朗普個人的好惡、連任需求以及他對短期政治利益的追求。
現在已經進入連任大選狀態的特朗普,心態和策略也會有所變化,視線更多地有外轉內,或將外部議題轉變為內部選票,這樣的話在國安立場上保持強硬姿態的博爾頓可能就沒有更多話語權。
博爾頓(John Bolton)在白宮的時間不多了。
特朗普當初之所以啟用博爾頓,主要原因是在通俄門調查等一系列執政爭議的背景下,白宮需要一位強硬的人充「門面」,應對左派有關白宮在外交國安議題(主要是針對俄羅斯)層面過於軟弱的攻擊。
而且,博爾頓進入白宮前整天在媒體露面,公開表揚特朗普。這和博爾頓之前的國安顧問麥克馬斯特(H. R. McMaster)剛正不阿的軍人風格不同。再加上國務卿的蓬佩奧(Mike Pompeo)的舉薦,博爾頓自然成為了國安顧問的不二人選。
不過,這位好戰鷹派擔任國安顧問後,並沒有足夠的政治空間施展自己的「抱負」。重啟和中國的貿易談判,強調中國購買更多美國農產品;和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在板門店會晤,再次創造歷史並強調朝鮮不再威脅美國;避免和伊朗發生直接軍事對抗;拒絕國內對俄羅斯展現強硬的需求,繼續和俄羅斯總統普京修好。這些都與博爾頓的政策立場不同、甚至相悖。
時至今日,博爾頓依然拒絕承認伊拉克戰爭是一場錯誤,而且妄想把戰火引向伊朗,好在特朗普及早察覺,駁斥了相關增兵中東的計劃。可以説,美國左右兩派的人,包括主流民意,都不喜歡博爾頓。特朗普也不希望中東戰火葬送自己的連任前景。
博爾頓幾十年來一直將朝鮮、俄羅斯和伊朗視為美國的敵人,但在特朗普眼裏,俄羅斯和朝鮮反而是夥伴,俄朝領導人更是他的好朋友。 博爾頓在對中國軍事、台灣等領域的強硬主張,至今未得到執行。一場貿易戰基本上決定了特朗普這三年來的對華關係博弈。
從特朗普現在對中國、朝鮮、俄羅斯以及伊朗的態度來看,他已經策略性地轉向重用更多温和派,避免強硬的外交立場引發外部不必要的危機,以務實的手法儘量更多地收割自己看重的政治利益,展現他願意讓選民看到的執政政績。這樣的執政風格和路線必然會讓博爾頓的國安顧問角色更加突兀。
相較而言,現在的白宮似乎沒有前兩年那樣混亂,反而有點秩序。這和特朗普把握更多主導權有關。從伊萬卡(Ivanka Trump)和庫什納(Jared Kushner)近期高調錶現可以看出,特朗普已經開始大膽賦予家人更權限。經歷了通俄門調查折磨的特朗普,完全懂得如何和民主黨人周旋,也明白如何才能管理或利用好身邊的人。
同過去兩年利用鷹派樹立強硬形象或領導力不同,現在連任競選的特朗普,更多會轉向國內事務,鞏固選民基本盤。對於外部事務,特朗普只能宣傳自己的政績,即便是營造外部的危機感,也要遠離戰爭邊緣,否則反戰的美國選民必然會倒戈。所以,特朗普自然會重用更多温和派。即便是最為棘手的外交難題,特朗普也要用柔和的姿態來處理,朝鮮半島問題就是如此,中美貿易戰也是如此,美伊對峙更如此。
比如,通過三次和朝鮮領導人金正恩的會晤,尤其是在板門店特金會後,特朗普不但考慮取消部分對朝制裁,甚至有可能擱置讓朝鮮上繳核武器的要求,只要求朝鮮停止發展新的核武器、停止進行新的彈道導彈試驗。
特朗普如果舉行第四次特金會,完全不能延續前三次的模式,必然要有一些實質的內容,否則就會為特朗普減分。而實質的內容必然涉及如何取消對朝鮮的制裁、美朝關係的正常化以及如何對待朝鮮的核地位等等——這些都和博爾頓立場不符。
特朗普要想在這方面向前邁一步,內部最大的阻力就是博爾頓。或許,特朗普可以藉機撤換博爾頓,或者博爾頓被迫走人。
現在,特朗普似乎也面臨無人可用或沒人願意為其效力的尷尬困境,所以特朗普短期內不太可能主動開除哪位幕僚,因為開除後再招聘面試又要耗費時間和精力。即便是年初便已空缺的國防部長人選,特朗普似乎也不急於找到恰當人選。
對於博爾頓這樣意識形態色彩濃厚的幕僚,不太可能和温和派相融共存。不過,為了延續自己的政治生命,他可能會策略性地向伊萬卡靠攏,尋求自己個人利益的最大化,然後適時安全離開,以免被迫羞辱式辭職。特朗普需要他反擊左派有關自己對朝鮮和伊朗過於軟弱的批評。但隨着這種利用價值逐漸消失,博爾頓在白宮的日子必然屈指可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