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G20變成「G1+G19」 峰會切勿被雙邊綁架
每一年的初夏時節都是日本的梅雨季,縱然時有天公放晴,也無改連綿陰雨的主基調,6月27日的大阪亦是如此。
當日,莫迪(Narendra Modi)、習近平、埃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gan)、塞西(Abdel Fattah el-Sisi)等二十國集團(G20)及觀察國的元首陸續抵達大阪關西機場,縱使大雨傾盆,亦無阻全球媒體提前數個小時前往機場等候。
畢竟,G20已是最為重要的國際多邊平台,20個最大經濟體首腦的到場,令該峰會的受重視程度甚至超過聯合國大會。
二十國集團角色吃重
G20創立至今剛好20年。自1999年開始的最初10年間,尚還是一個由各國財長參加,集中討論各國主權債務的機構,直到2008年的金融風暴席捲各國,才讓G20完成其進一步蛻變。
在最初的10年裏,由美國、加拿大和德國最初倡議建立的G20秉持着一個信念,也即全球最大的20個經濟體都向同一個自由的世界秩序匯聚。彼時人們相信,隨着各國貿易愈發緊密,各國都將成為該秩序中負責人的持份者,有效制約利益衝突和地緣摩擦。在很大程度上,這依舊是今日G20的信念。
然而當2008年的金融風暴席捲而至,這種政經自由化的信念亦遭受極大挑戰。當資本不受管控,當市場調節機制失靈,當政府放任無為,當成千萬上億的人們數十年積累的財富化為泡影,各國都興起了對經濟自由主義的反思。而七國集團(G7)作為受金融風暴衝擊最嚴重的國家,其此前舉足輕重的話語權亦逐漸消退,世界的諸多問題明顯已經不能在G7的框架下解決。自此,G20所背負的角色也就愈發重要。
和G7一樣,G20也從未能形成「統一戰線」。尤其是在2017年美國政府換屆後,特朗普頻頻挑事的行為,讓不少媒體形容「G1加G19」時代的到來,可事實上「G19」之間也有自己的分歧與矛盾。縱然各國皆認可多邊主義,反對保護主義,卻也在諸如發展權益等方面有頗多齟齬,畢竟諸如碳排放權、在世界貿易組織(WTO)體系下的發展國家特權等事項,都直接關乎實際利益。
保護主義盛行 受損的不止貿易
在這些既有問題的基礎上,特朗普政府發起的貿易戰又火上澆油般的令事態進一步惡化。
中美與全球經濟深度關聯,G20各成員國作為最大的持份者,也因此成為損失最大的群體。梳理2018年和2019年的現有官方數據,G20成員國除俄羅斯及印尼以外,所餘17國和歐盟的進出口貿易皆明顯下降,不僅如此,這18個經濟體還先後調低了2019年的經濟增速預期。
單以亞洲為例,日本2019年1月至3月貿易進出口額為3,528.1億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了4.7%;其中出口額下降5.7%;進口下降3.6%;印度2018年至2019年度出口總額為3,310.2億美元,成長9.06%,未達預估的3,500億美元目標;而貿易出口佔經濟總量50%的韓國受影響最為顯著,以其5月份數據為例,原物料及資本財出口分別衰退5.4%及16.6%,其中電腦減少27.2%、無線通訊機器減少32.2%,而佔據韓國出口25%的半導體因屬於中美貿易戰的制裁名錄清單範疇,亦大幅減少30.5%。一時之間,各國大有陷入保護主義和關稅壁壘之虞。
與此同時,受中美關係緊張化所影響的不僅是貿易,還包括科研和學術界。這周二(6月25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校長萊夫(L. Rafael Reif)向全校發表公開信,指出「有教職員工、博士後、研究人員和學生在與政府機構打交道時,遭到不公平的審查、被污名化並受到排擠,僅僅因為他們是華裔」,這些針對中國人和華裔美國人遭遇會造成一種無根據的懷疑和恐懼的有毒氣氛。此前,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史丹福大學、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等十餘所美國高等學府負責人皆有類似表態。
從一開始的貿易受損,到後來針對科技公司的嚴苛手段,再到針對學界和科研領域的無端審查,不僅令全球經濟和科技發展受阻,更醞釀着一系列危機,甚至不乏導致熱戰爆發的可能。此時,G20峰會作為全球最重要的政治平台,又能做什麼?
被指「空洞而離地」 G20究竟承擔什麼責任?
縱然有人說,G20是「小圈子」,不能代表世界其餘170多個國家,但作為佔世界人口64.3%、世界經濟總產值85.2%、覆蓋全球陸地面積60.8%的組織,且由10個發達經濟體和10個發展中經濟體組成,兼顧各方利益,這19國(及歐盟)務必須對全球經濟、環境治理、科研交流等一系列問題發揮責無旁貸的角色。這是G20的使命。
周五(6月28日),日本首相安倍在G20峰會開幕發言中表示「我們的目標是實現一個開放,包容和可持續的『以人為本的未來社會』」;法國總統馬克龍對「中美問題不應成為G20峰會的重心,兩國需要在多邊主義的規則下解決問題,斷不可為了達成中美雙邊協議而令歐盟等其他經濟體承擔代價」的呼籲;中國方面,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先是於今年3月底訪問歐洲期間,在巴黎將當下國際問題歸納為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和發展赤字這「四個赤字」,並為之提出相應倡議,而今則具體承諾中國將「進一步開放市場,主動擴大進口,持續改善營商環境,全面實施平等待遇,加速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係協定,加快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和中日韓自由貿易協定談判」。
歸根結柢,這些表態都反應各國都已認識到目前世界面臨的「多邊主義」和「全球治理」挑戰。這在很多人聽來彷彿是離地的政治詞彙。但事實上,關稅壁壘、貿易規則、氣候治理以及相關的國家發展權利等等問題,都不是任何一國又或是兩國能夠通過單邊或雙邊方式能解決,多邊框架的受損已經令各國承擔代價,這在過去兩年已經彰顯無疑。這也是G20峰會存在的意義。
G20峰會不應成為雙邊矛盾的舞台
在此過程中,特朗普政府一如最近幾年的作風,仍是一副「G1+G19」的姿態,一邊屢屢就美中首腦峰會放風,一邊在美日貿易談判膠着之時威脅不再履行《美日安保條約》中註明的義務,一邊向印度威脅加大美印貿易衝突的尺度,另一邊周三(6月26日)表示「歐洲對待美國的方式比中國更惡劣」。
事實上,關稅壁壘、貿易規則、氣候治理以及相關的國家發展權利等等問題,都不是任何一國又或是兩國能夠通過單邊或雙邊方式能解決
此時,所餘的19個成員或許更應該如馬克龍總統周三(6月26日)在東京針對氣候問題的表態一般,「即使某些國家拒絕簽名,那也是他們的問題,我們不能因此迷失我們共同的倡議」。
無論是中國、歐盟、日本還是印度,在G20峰會這個會場上都不應繼續與特朗普政府爭辯,掉入對方營造的混亂輿論場,縱使中美、日美、印美等雙邊會談引人注目,也不能讓這個多邊峰會被雙邊矛盾所綁架,這不僅是對東道主安倍晉三首相及其他主要國家領導人最基本的尊重,更是這20個最大經濟體在面對單邊主義日盛、保護主義復辟、氣候治理疲軟等必需經由多邊框架才能解決的問題時,所應該擔負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