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打稀土走私 中國布局長線安靜備戰
周二(6月5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召開的一場「召開稀土行業專家座談會」吸引了全球財經界、礦業人士的目光。中方曾在5月下旬正面回應「稀土可能成為中國反制美國的籌碼」等問題,但發改委卻未宣布任何具體政策。很多人就期待在這場旨在討論推動「中國稀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大會中看到些「反制」手段。可是發改委及北京相關單位在本次大會仍未談及反制措施,僅強調要打擊「私挖盜採、違法生產、黑礦走私」,沒有什麼具體涉及國際領域的言論。不過,只要稍稍了解一下2018年以來的稀土市場供需情況,就能清楚發現,中國發改委這一系列打擊走私措施的長遠意義。
在2018年下半年時,中國已將稀土生產指標削減了35%,其產量上限被定在4.5萬噸,處於近五年來的最低水平。這一產量只夠勉強供應中國國內買家。
考慮到日本曾在2011年通過走私來擺脫中國「禁運」的局面。不少歐美產業分析人士和戰略觀察者就藉此指出美國也可以依靠走私,在2019年填補稀土材料的空缺。可是當中國開始嚴打「無證生產、非法走私」稀土礦產活動,進而徹底斬斷非法稀土開採、冶煉產業鏈時,這條曾經可行的補給線就被北京掐斷。
走私稀土此路不通
自從國家主席習近平5月21日前往有「稀土王國」之稱的江西贛州視察,輿論界就一直迴響着「中美稀土戰」的警報聲。
但直到2019年6月中旬,北京仍沒有對此發表什麼決定性內容。相比之下,來自市場的回應倒很熱烈。稀土系股票在各大交易市場輪番暴漲,而時政人士亦開始討論「中國將以嚴控稀土出口作為貿易戰武器」。
對此,以美國國防部前僱員,號稱「供應鏈專家」戈爾茨(Eugene Gholz)在接受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以及科技媒體The Verge等機構的採訪時,專門強調美國有應對稀土問題的手段:這不僅包括從2010年就開始囤積的一些戰略物資,美國在必要時還可以從中國走私稀土,正如日本當年做過的那樣。
戈爾茨的發言是具備一定可信度的。長期以來,走私問題在中國稀土產業中始終是個難以解決的痼疾。根據中國國家工業與信息化部(即「工信部」)披露的數據顯示,從2006年到2012年間,中國的稀土走私量一直超過出口量,其峰值在2011年:走私量竟超過正常出口量的20%。很多日本、美國商人甚至一到產地就有意避開中國合法商家,轉而去找走私商交易。
面對稀土走私已成產業鏈的客觀情況,中國從2014年、2015年後,即開始重手打擊「稀土黑市」及走私行為。進而整頓過剩產能帶來的問題。資料顯示,中國全境稀土分離企業產能達30多萬噸,而市場需求僅在12萬至15萬噸之間。這一客觀需求讓中國工信部制定了「稀土冶煉分離產品產量指標不超過14萬噸」的目標。
目前,中國已經在2018年實現了這一初步規劃,中方企業全年分離和冶煉的稀土總量只有11.5萬噸。北京還在2018年開始調整了自身在國際稀土交易中的位置,逐漸轉變成世界第一大稀土進口國。當這一目標又與中美貿易戰的國際大環境重合時,很少有人會想到中國在一年前的產業布局將在未來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中國在備戰期間改變自己
北京的產業布局及其長遠目的並不難判讀,包括荷蘭阿達瑪斯(Adamas Inteligence)諮詢公司、路透社在內的不少業內行家早在2018年便嗅到了稀土漲價的味道。前者還認為,在中國宣布減產後的「未來12個月內」,鐠、釹氧化物的價格可能會上漲10%至50%,未來五年價格將翻番。
事實果不其然,到2019年5月末、6月初時,氧化鐠釹、氧化釹等用於製造永磁材料的稀土產品已出現價格暴漲,分別漲至每噸40,252美元(31.5萬港幣)和每噸50,966美元(40萬港幣),其中前者在2019年5月的漲幅就已達27%,後者亦達25%。同理,氧化鏑、氧化鋱等應用於數據儲存、電動汽車、顯像設備等產品的稀土提取物也上漲到每噸24.5萬美元(192萬港幣)和每噸48.5萬美元(385萬港幣),其漲幅均超過30%。
但北京的目標終究不僅僅局限於「多賺一點」。
中國工信部在2019年1月發佈《關於持續加強稀土行業秩序整頓的通知》。外界應從中發現,北京正在調整針對稀土產業的專門布局。這其中固然包括對走私產業鏈的繼續整治,但中國的意圖更在於改變以往依靠資源消耗為主的粗放型規模化擴張,進而形成全產業鏈競爭優勢。這一點在中美貿易戰呈現持久戰態勢之際顯然更有必要。
外界應該可以看到,北京的某些行為具備了反擊美國的成分,但「反擊美國」不是這些動作的唯一甚或不是主要目標。綜合過去幾年來的做法,北京的意圖不是在稀土領域與美國打一場資源戰爭,而是做好自己本來就在做的產業政策調整。
稀土漲價也好,中國打擊走私「反制」也好,這些現象都與北京進一步深入改革和擴大開放的現狀有關。若非說這是「反制」手段,那麼在北京看來,「按自己的節奏做好自己的事」就是最好的備戰。畢竟就中美貿易戰來說,最根本的問題仍是中國內部發展和改革問題,是如何增強中國自身的實力和競爭力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