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獲釋】欲與西方世界共舞:昂山素姬與緬甸軍方的台下默契
時隔511天,兩位緬甸記者瓦倫(Wa Lone)和覺梭吳(Kyaw Soe Oo)終於再次嗅到自由的氣息。他們離開仰光的永盛監獄,接受在場支持者的觀呼和祝賀。與《路透社》同事重聚,瓦倫不禁高喊要馬上重回編採室工作。兩人即使面對強權施壓,投身新聞業的激情仍無絲毫減退。
瓦倫和覺梭吳在2017年12月因調查羅興亞人遭殺害事件,而被軍警設局被捕。仰光地方法院在2018年9月根據政府機密法,判處兩人7年監禁。遭囚禁逾500天後,他們日前獲總統溫敏(Win Myint)特赦獲釋。備受各界關注的案件算是圓滿結束。
路透記者風波的一連串事件脈絡,其實可以反映出,緬甸在實現民主現代國家的理想宏願中,仍有不少現實條件制肘,成為轉型途上的荊棘。
利劍脅背下的垂簾聽政
路透社報道,二人獲釋是緬甸政府與報社、聯合國和其他政府代表協商下的成果。自2015年,昂山素姬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National League for Democracy)獲勝並成功掌權,她以新設國務資政的角色在背後「垂簾聽政」,掌握政府決策。
民主選舉實現之後,緬甸軍方的政治權力卻未有因此而受控。現時憲法賦予軍方的權力,仍足以制肘昂山素姬及其文人政府。即便軍方抱持一貫保守、民族主義的立場,昂山素姬不得不賣軍方的帳。
一向希望帶領緬甸走上現代民主道路的昂山素姬,在路透記者風波中不惜公然對抗西方世界,自我拋棄「民主鬥士」的招牌,拒絕介入記者遭設局誘捕的案件,明顯是受制於軍方置在其背後的利劍。
聯合國在去年九月發表的羅興亞問題調查報告中表明,軍方勢力是緬甸發展為現代民主國家的「最大障礙」。它不但詳列軍方侵犯國內人權的證據,亦建議緬甸政府需要解除軍方的過大權力,讓文人政府真正當家,這樣才有望實現民主轉型。
軍人坐鎮 修憲關難過
可是,說易行難,軍方與文人政府之間的無形妥協,本是緬甸現代政治的獨特性。
緬甸國會中,軍方不用經過民主選舉,自動佔據四分之一議席。在修憲必需三分之二議席同意的前提下,昂山政府根本無從透過修憲限制軍方權力。現時的緬甸憲法,賦予軍方可以接管政府的無上權力。
換句話說,昂山素姬若想保住政權,避免出現類似泰國的軍方奪權政變,便需要與軍方妥協。涉及宗教族群利益衝突的羅興亞問題,昂山素姬自不能對軍方鎮壓的行為說三道四,不惜抵住輿論指責,保住軍方面子。路透記者案,瓦倫與覺梭吳矢志調查羅興亞人遭殺害事件,觸碰到保守軍方力量的痛處。昂山的反應,自然也是出於同一脈理。
折衷的安撫手段
可是,自昂山素姬執政以來,帶領緬甸銳意改革,在政治及經濟上都希望能加入國際體系,取得各國的認同,昂山素姬始終需要向世界,尤其是過往對其敬愛有加的西方社會,給出一個合理的交代。如何既不得失軍方之餘,又能夠挽回急劇下降的國際聲望?以總統特赦令將兩名記者帶離囹圄,相信是最適當的折衷辦法。
緬甸過往經常在傳統新年頒出特赦令,意在祝願人民的和平與快樂。今年4月17日的「新年大赦」,總統溫敏釋放超過9000名囚犯,但不包括仍在等候最終上訴結果的瓦倫和覺梭吳。到了4月23日,緬甸最高法院維持對二人的原有判罰,不意外地立即遭到各界輿論的嚴厲批評。但直至本周二(7日),兩名記者得以特赦令方式,重獲自由。
由此可見,昂山政府早已制定劇本大綱,既表明兩人當真「有罪」,同時也能紓解長期輿論壓力,間接表示緬甸仍樂意改善國內的人權狀況。對軍方而言,特赦的舉動沒有直接否定他們針對羅興亞人的行動,公然與西方對決亦非明智之舉。軍方與文人政府默契上達成共識,上述結局似乎最顧及各方情面。
路透記者事件暫時告一段落,然而昂山素姬面對的政治難題不會隨之迎刃而解。軍方勢力依舊頑固,羅興亞問題仍是未解窘局。緬甸要深入世界經濟體系,提高國際地位,國內的人權狀況和民主進程必須持續改善。昂山素姬的政治智慧,相信是緬甸未來國運繫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