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中日歐貿易全面開戰 特朗普亢奮的代價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美國總統特朗普在5月5日突然宣布將在周五(5月10日)提高對中國2,000億美元的商品加徵關稅的稅率,並且威脅「很快」向所有中國輸美產品徵稅。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在5月6日證實了這一消息,並且指責中國在談判中「反悔」。

特朗普突然對中美談判轉向,重啟極限的關稅威脅,他的底氣很可能來自於對美國經濟爆棚的信心。5月3日,美國4月份最新經濟資料出爐,當月美國失業率降低至3.6%,達到近50年來的最低值。此前,2019年美國第一季度的GDP增長3.2%,同樣高於經濟學家的預期。

抱著這樣的經濟成績,特朗普似乎認為,他終於可以打翻警告貿易戰對美國經濟將有打擊的輿論,證明自己的「正確」,他甚至表示和中國達成協議很好,如果達不成協議「更好」。可見特朗普對貿易戰相當亢奮。

早在1985年,萊特希澤曾經主導美國與日本、德國、法國和英國的馬拉松談判。他一直被視為貿易上的強硬派。(美聯社)

美國全面開戰 日歐全面反抗

特朗普在Twitter上表示,美國已經連續很多年,每年對全球損失6,000到8,000億美元(指貿易逆差),其中中國佔5,000億美元。除了中國之外,特朗普貿易戰的目標還有歐盟、日本和印度。

然而,就像中美貿易談判一波三折,中國始終不在底線問題上讓步一樣,美國對盟友們的施壓似乎也並不順利。

近期,美日之間的貿易談判已經展開,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4月底訪問美國之前,美日之間剛剛結束第一輪經貿磋商,又在4月25日進行了第二輪磋商。美國更以對日本汽車增收20% 至25%的關稅為威脅,提出了一系列單方面要求。

雖然日本不希望和美國有正面衝突,但是從首輪談判的結果來看,日方已經拒絕在農業問題上讓步。日本財務大臣麻生太郎更是在談判後表示:「我們不能將任何有關匯率的問題同貿易政策掛鉤。」

安倍在「平成」最後一周走訪歐美六國,在天皇退位前一天才趕回國內。而於上月26日在美國訪問時,特朗普卻霸佔大半紅毯位置,令安倍即使在「騰挪」之後也僅得一隻腳站在毯上(Getty Images)

安倍在訪美期間,罕見強硬表態,對特朗普強調日本是他任期內在美國投資最多的國家,並且糾正特朗普關於日本向美國汽車徵收關稅的說法。

另一邊的歐盟則更為強硬。美歐之間由於空中巴士(Airbus)和波音(Boeing)兩家航空製造企業的非法補貼糾紛,從起訴對方「不遵守裁決」,已經走到互相威脅報復性關稅的地步。

4月8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公佈了一份110億美元的對歐加徵關稅產品清單,隨後歐盟立即反擊,歐盟委員會已經起草一份總價值約200億歐元(約合226億美元)的進口美國商品清單,是美國威脅產品價值的兩倍。

和去年鋼鋁關稅的加徵相比,今年日歐對特朗普的施壓措施表現的更為強硬,特朗普如果全面開戰,將會面臨全面的反擊。

2018年12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特朗普於阿根延G20峰會周邊的會晤,把已近乎停滯的中美貿易談判重新啟動。(路透社)

在內忽略問題 在外損失盟友

或許在當前,以上所有的反抗在特朗普看來,根本傷害不到美國。但是他對內對外可能都只注重帳面和眼下,而忽略了很多更深層次的問題。

美國的GDP 增長雖然超過預期,但是第一季度臨時增長項目很多,據估算如果除去臨時項目那麼增長率則只有1.2%,同時國內消費有疲軟的跡象。失業率創新低的同時,美國勞動參與率正在經歷全面的下降。

美國投資家巴菲特(Warren Buffett)近期在股東會議上表示,目前美國的經濟狀況沒有任何一本經濟教材可以解釋。「失業率處在一代人以來的最低點,但通貨膨脹和利率沒有上升,與此同時美國政府繼續入不敷出。」他表示這些狀況是不可持續的。

美國經濟結構的失衡以及長期的隱患仍在積累,而特朗普在對全球發動貿易戰的同時,也在不斷加深和盟友之間的裂縫。

巴菲特認為若投資者僅僅因中美貿易的負面消息而沽售股票,那將是荒謬事情。(法新社)

今年年初,就在外界認為歐盟將對中國「戰略轉向」,採取更為強硬的外交姿態時,中歐之間一連串高層峰會取得了諸多實際成果,西歐連續三個國家正式加入「一帶一路」倡議,令外界驚訝。在美國對歐威脅貿易戰的同時,歐盟已經開始選擇加深和中國的合作。

2018年貿易戰打得轟轟烈烈的同時,中日關係也迅速回暖,安倍實現第一次正式訪華,有消息顯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也將在6月首次訪日。安倍對「一帶一路」合作的態度明顯轉圜,原本談判受到阻礙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談判和中日韓自貿區談判正在加速,甚至中國國內有提議加入日本主導的《跨太平洋全面進步協定》(CPTPP),而這個新版TPP並沒有美國。

特朗普一時亢奮的長期隱患

特朗普在Twitter上連續轉發誇耀美國經濟資料的資訊,其中多次提到美國擁有「全球的羡慕」。美國在名義GDP上仍然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影響力毋庸置疑,這一點從貿易戰帶來的信心挫折上就可看到。但是如果以上的趨勢長期發展,將對美國造成內外雙重的打擊。

特朗普只因國內經濟數據短線向好,就在中美貿易談判上突然轉向,這是否明智之舉?(路透社)

僅僅因為一個季度的資料,特朗普就可以放膽表示「和中國不達成協議更好」,而這背後透支的是美國的信譽和全球產業鏈的損壞,這些問題在特朗普的眼下可以被掩蓋,但是終將在某個時刻暴露出來。

無論是處於政治選舉的考慮,還是出自對自身外交政績的渴望,特朗普現在的亢奮或許只能幫到自己,而幫助不了美國,「美國優先」最終的結果,或許反而是以失去「優先」的位置作為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