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矛盾熄而復燃? 歐日美紛爭更難纏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中美貿易談判已經進入最後階段,雙方代表馬不停蹄地為協議細節定案。上周三(5月1日),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與財政部長姆努欽(Steven Mnuchin)在北京與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完成第十輪談判,劉鶴也將於本周三(5月8日)回訪華盛頓。署理白宮幕僚長馬爾瓦尼(Mick Mulvaney)上周表示,談判將會於未來兩周內有結果。雖然官方未有公報談判進展的細節,但外界皆可看出離協議達成之期已然不遠。然而,正當中美多個媒體最近開始引述「消息來源」釋放習近平即將訪美的訊息,特朗普卻又在美東時間週日清晨發布Twitter,表示將於周五(5月10日)向中國大幅加稅。他所給的理由,則是「談判進展太慢,中國團隊試圖重談協議」。

特朗普急求協議

目前,外界一致認為中美貿易談判的最後難關,在於執行機制與現有關稅的處理上。

相較於知識產權保護、市場准入等技術性問題,執行機制其實只是政治議題,因為兩國之間的獨立雙邊協議根本沒有任何國際公權力可作規管,寫在協議中的執行機制只能是政治表態。

在關稅方面,根據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此前報道,美方已願意在協議達成後,取消對總值2,000億美元中國貨的10%關稅(也即特朗普宣佈將於周五加至25%的部分),並暫時保留其餘對500億美元中國貨的25%關稅,或至2020年大選後再行斟酌。

此等部分保留關稅的做法,可謂既為達成協議又不想得罪國內對華強硬派而採取的中間路線,而此關稅也可充作執行機制之用。

特朗普上任後向多個國家挑起貿易爭端。(路透社)

在過去數月,作風強硬的萊特希澤一直堅持要在協議中加入美國可單方面以關稅懲罰中國違約的條款,但中方不可能接受。如今美方上下紛紛表示協議可期,姆努欽也明確指出執行機制快要談成,可見特朗普似已為談判下了「政治死線」。死線一到,執行機制的爭議將馬上消失。

今日雙方談判未盡,也許只因為萊特希澤等人仍希望借執行機制之爭,趕在特朗普的死線前爭取中國再作讓步。而特朗普周日「2000億中國商品關稅加徵至25%」的Twitter,也應是特朗普「爭取」的表現。

特朗普的急行軍,也可見於他在其他所謂「結構性問題」上的後退。據各媒體報道,特朗普已在美方所指「獲中國政府指揮、支持及容忍、針對美國商業網絡的入侵」一事上軟化立場。此等爭議,其事實難以證明之餘,本身就不能透過一紙貿易協議解決,美方將問題牽扯到協議之中,只是為去年發動的關稅戰尋找一個似是而非的藉口。此類毫無實際效果的條文用詞過於冒犯中國,在特朗普急欲達成協議之下,當然只能馬上作罷。

這種急進做法,一方面是因為中美貿易戰大大打擊了作為特朗普支持基本盤的美國農民,他們雖有為國付出的精神,但如果中美貿易長期無解,這種精神也只會因荷包漸空而日益折損。

另一方面,特朗普上任以來對美國四大貿易夥伴連連開弓,如今《美加墨協議》還沒通過國會,對歐盟和日本的貿易談判上月才正式開展。如果特朗普可敲定中美貿易協議,至少能讓他對國民有所交待,並可專注在歐盟、日本這兩個傳統盟友之上,爭取在明年大選前高舉「貿易完勝」的旗幟。

對墨西哥大加關稅,將嚴重打擊北美的整個汽車產業鏈。(路透社)

日本歐盟 外軟內硬

針對這兩個傳統盟友,特朗普用上25%汽車關稅威脅這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七傷拳。美國商務部按1962年《貿易擴張法》第232條進行、針對外國汽車進口威脅國防安全的報告,早在本年2月中已交到特朗普手中,他須在本月中決定是否要藉國安為由,向日歐汽車開徵關稅。這也解釋了為何特朗普此刻會如此積極促成中美貿易協議。

日歐的問題與中國一樣,就是特朗普不滿其對美貿易順差。根據美國財政部數據,日本去年對美貿易順差近680億美元,歐盟整體對美順差更接近1,700億美元。其中,根據2017年數字,日本的對美汽車出口就超過400億美元,而歐盟工業龍頭德國的對美汽車出口亦接近220億美元。因此,特朗普才把汽車關稅作為最大威脅。

雖然無論是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Jean-Claude Juncker),還是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皆與特朗普友好非常,前者被特朗普形容為「大生意人」,後者則是對特朗普千般討好的高爾夫球球友,不過友好外表之下,日歐雙方早已結成多邊主義制美同盟,去年更簽訂了「日歐自貿協議」,建構全球最大的自貿區,與美國抗衡。有關協議於本年2月初實施之後,美國對日農產品出口應聲急跌,可見協議效果漸現。

安倍在「平成」最後一周走訪歐美六國,在天皇退位前一天才趕回國內。而於上月26日在美國訪問時,特朗普卻霸佔大半紅毯位置,令安倍即使在「騰挪」之後也僅得一隻腳站在毯上(Getty Images)

在應付美國方面,日歐可算是各有千秋。對特朗普千般討好的安倍,在2016年11月就引用《周易》「君子豹變」的典故,指自己「為了國家和人民,可以丟掉面子」。實際上,他幾乎是一邊頂着全球最親特朗普領導人的帽子,讓後者少有防備,另一邊卻密鑼緊鼓組建抗美機制─包括「日歐自貿協議」、美國退出後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等。

如今籌碼在手的安倍,上月底與特朗普同場會見傳媒時就露出馬腳:他在眾目睽睽之下,竟主動更正特朗普有關日本汽車關稅的錯誤數據。美日之間,諸如以「稍減美國農產品關稅」換取「承諾放棄對日增加汽車關稅」等小協議尚有成功之機,不過,要改善美國對日逆差的問題,幾乎是天方夜譚。

歐盟在對美談判上更有「制度優勢」。作為28國的聯盟,歐盟決策制度繁瑣,耗時長久。容克與特朗普早在去年7月承諾開展「雙邊關係新時代」,然而延至上月中,歐洲理事會才正式通過啟動美歐貿易談判,歐盟在其聲明中特別拿此等「速度」出來稱譽。

此外,理事會通過的談判指示聲明歐盟只談工業商品,不談農產品,可見美歐談判的局限;指示同時威脅如果美國再用國安為由增加關稅,歐盟將馬上退出談判。

縱然美國對此必有不滿,但從歐盟在英國脫歐談判上的堅持,便知其在與美談判的指示上亦會堅定不變。如果美方要作修改,歐盟也有其緩慢的決策制度跟美國慢慢拖下去,更不用說即使協議談成,也要所有成員國同意才能落實,而法國總統馬克龍早聲言反對與任何不遵守《巴黎氣候協議》的國家商談貿易。以往在奧巴馬治下的美國,與歐盟也談不成《跨大西洋貿易及投資夥伴協定》(TTIP),如今特朗普幾乎被人人憎恨,其功成機會之微可想而知。

其實,日本與歐盟國家一直視美國為盟主,也歡迎美國針對中國的各種政策,諸如世界貿易組織(WTO)改革、配合TPP的重返亞太戰略等。除了日本願意改變既有對自己有利的貿易條件而加入TPP外,馬克龍去年也曾表示願意與特朗普在對華貿易爭議上結成同一陣線。

在沒有美國的TPP與《日歐自貿協議》相繼落實之後,美國原本已受中美貿易戰打擊的農產業,愈加失去了日本這個美國的亞洲第二大、總額近120億美元的農產品出口市場。(路透社)

美自我孤立 盟友離心離德

然而,盟友的好意,特朗普卻不領情。他認為美國是國際實然霸主,而非僅僅是一眾西方國家的盟主。在國際政治的功利分析上,多邊同盟並非霸主所需,於是特朗普主動放棄多邊合作框架,改為走上雙邊主義的路線,以一對一的形式,藉美國之大,欺對方之小─美國退出TPP,卻分別與加拿大、墨西哥和日本等原TPP參與國各自展開貿易談判,就是明證。

當雙邊主義用不上時,美國就來個單邊主義自把自為:單方面在世貿框架外向各國開徵關稅、阻礙世貿上訴機構法官的任命、退出《巴黎氣候協議》、退出《伊朗核協議》等。此等行徑,讓美國的傳統盟友離心離德;歐盟鼓吹自立,日本也大搞獨立外交。

連美國過去一直建立、維繫的世貿組織,也不介意放棄維持政治正確,在上月一個媒體極少關注、有關烏克蘭與俄羅斯的貿易紛爭判決中,首次針對以「國家安全」為理由的貿易限制作出判決,點出有關理由應該是「非常接近戰爭或武裝衝突核心」的「國際關係緊急事件」。這對擅自以國安理由開徵鋼鋁關稅、威脅加徵對日對歐汽車關稅的特朗普,可說是低調的反抗。

中美貿易糾紛究竟是「緩解在即」抑或是「熄而復燃」,對特朗普而言,都必須包裝為「美國至上」的一場勝利,這樣也才能為日後的美歐、美日貿易談判開展了空間。

不過,此時此刻的美國卻顯得愈發急功近利、孤立於世,即使對中國的這波「2000億之威脅」能夠促使短暫的「小勝利」,對旁觀的日本、歐盟、中國和世界而言,也許亦只是這個實然霸主地位已失的國家的夕陽餘暉。

上文節錄自第161期《香港01》周報(2019年5月6日)《中美貿易戰火漸息 歐日美紛爭更難纏》。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