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三次對台軍售 特朗普釋放了同樣的信息
美國國防部國防安全合作局4月15日宣布,美國國務院已經批準了一批價值5億美元的對台軍售案。新的軍售案並沒有觸碰中國大陸設置的政治及軍事紅線,不包括向台灣出售新的武器,而是只對台灣軍方在美國的F-16戰機飛行員提供培訓計劃和後勤支援。這也是美國總統特朗普上台來的第三次對台軍售案。
美國前總統奧巴馬(Barack Obama)8年任期內四次宣布對台軍售,總價值200億美元左右。其中2015年18.31億美元的軍售案直到特朗普時期才得到交付。特朗普(Donald Trump)上台三年每年都會宣布對台軍售,金額分別是14.2億、3.3億和5億美元。
有分析認為,三年三次對台軍售,不再進行大金額打包的方式對台軍售,算是一種對台軍售模式的改革。這體現了特朗普的生意人思維,能賣多少就賣多少。有的時候宣布的軍售案不一定能夠兌現,即便兌現,有些可能也要花費好多年。等到真正交付的時候,又到了系統和武器更新換代的時刻。這是令台灣最為尷尬的。當然,賺錢的永遠是美國。
特朗普政府此次宣布軍售通過的時間適逢美國在台協會(AIT)紀念美國《與台灣關系法》(TRA)立法40周年。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台灣蔡英文政府和美國一直就此進行溝通。尤其當有關美國擱置對台軍售案的消息傳出後,美國這一姿態某種程度上也緩解了台灣的憂慮。
準確說,之前美國媒體所說的擱置,只是推後,擇期宣布,項目主要是涉及一些武器或附屬設施。但無論如何,「推後」這一行為本身就是一種讓步,或者說特朗普不在貿易問題上打台灣牌。同樣,現在特朗普在中美即將達成貿易協議的最後時機,宣布這5億美元的軍售案,也不是一種打台灣牌的行為。
換句話說,這次對台軍售案和中美貿易談判無關,不存在在貿易問題上借台灣施壓北京的意圖。
雖然第一任期還剩下1年多的時間,特朗普至少在台灣問題上表現了一定程度的克制,這可能和他忙於貿易談判有關,期間也沒有借台灣問題過多地施壓北京。反倒是台灣一直戰戰兢兢,生怕成為中美貿易協議的交易品。
特朗普的克制首先表現在他個人,即接受白宮溫和派的建議,拒絕和台灣總統蔡英文的直接溝通。其次還表現在應對國會壓力方面。國會在特朗普上台後通過了《台灣旅行法》(Taiwan Travel Act),鼓勵台美雙方高層互訪。之前推出的《台灣安全法》雖沒有獲得通過,但部分內容被納入了美國國防授權法案。最近,美國國會議員也拋出《台灣保證法》(Taiwan Assurance Act)草案。
但到目前為止,特朗普沒有派遣外交官訪問台灣,這在政治上不可行。本周,在台灣的遊說下,共和黨籍的前議長瑞恩(Paul Ryan)訪問了台灣,並受到了蔡英文的高調接待。這算是特朗普共和黨政府應鷹派要求,給予台灣的某種程度的「照顧」。但瑞恩已經暫別政壇,即便今後參選總統,那也不一定和台灣民進黨政府有何特殊聯系。
特朗普政府也沒有聯合所謂的盟邦勢力為台灣發聲,基本上不存在類似於在華為和人權等事務上聯合施壓北京的聲音。
從特朗普鷹派顧問白邦瑞(Michael Pillsbury)最近的采訪可以看出,白宮內部也有一些主張對中國強硬的聲音。特朗普暫時沒有按照白宮內部鷹派勢力的建議推進美台關系。不過,隨著貿易問題得到緩解或解決,美國國內右翼自然也會找到其他可以施壓中國的方法。
面臨連任選舉壓力的特朗普,不排除配合國內鷹派訴求,大打台灣牌。但無論如何,台灣已經無法擺脫被美國利用的現實,也無法真正意義上撼動中美關系。美國從來不會為了台灣犧牲自己的利益。美國前幾任政府這樣想,講究利益交換與交易的特朗普政府更會這樣想。
台灣蔡英文政府也應該認清台灣在美國心目中的地位。美國《與台灣關系法》多年來雖然給中美關系增加了刺激因素,但整體來說並未撼動中美發展大局,也未給台灣帶來實際的利益。
即便是美國國會通過、特朗普簽字的《台灣旅行法》,白宮執行起來也很難。而且,到了那時候,蔡英文不得不考慮她一直所強調的兩岸關系「現狀」,以及黨內、島內民意,尤其是黨內溫和派和強硬派之間的訴求。